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4243 1
2009-01-13

      这个讲座是张维迎教授于08年圣诞节[12.25]在复旦讲的,因前段时间较忙,仅自己写了点体会,没往论坛上贴,现发上来,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12.25晚6:30——9:30     复旦经济学院     大金报告厅     

      印象中的张维迎,除却他诸多头衔、常常站在舆论风暴的中央被人评来品去的姿态、偶尔石破天惊的言论,最深的印象就是他黑白夹杂的头发了,而今天这位似乎让你读不透的学者所表现出来的,竟然多了一份西北汉子少有表现的调皮,而这份调皮的背后,却是一个争议学者历练后的故事,争议中的泰然,思考和争议走过的路,竟成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路上一段不乏旖旎风景的曲径,这曲径通幽不是远离现实的隐匿,而恰恰串联起中国改革的事实与逻辑。

      张维迎教授做了《中国改革30年:事实与逻辑》的讲座。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之前在复旦也听过樊纲、陈平、秦晓(12月21号一期的《经济观察报》上的“观察家”就刊登了秦晓先生的“现代性”这方面的观点,有兴趣不妨一读)等人关于改革问题的看法和探讨,但因之前是论坛+圆桌会议形式,难免时间仓促,话不能及。此次聆听张维迎教授的精辟见解,倍感开阔。

      30年了,在2008这个绝不寻常而且注定要被历史镌刻的一年中,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太多。我们不是爱怀旧,而是所有的事情聚集在一起,让我们更愿意在此刻做个总结进而更理性的开始一段新的旅程。就像几天前,在改革开放30周年“正日子”时,张五常给改革写了篇“志”,我突然感觉到一直以来人们常常说起的知识分子一种悲天悯人,胸怀天下的情怀。对于过去的30年来说,我们做的不仅仅是缅怀,不是狂妄的好大喜功,这仅仅是一个过程,本身并没有需要树碑纪念的的意义。以史为镜,兴许我们看的是一个民族的未来。从我——一个凡夫俗子——嘴里说出稍嫌做作,但当一个改革开放亲历者和见证者就坐在你的对面,以其幽默,以其睿智,以其经历,以其坦率为你剥离开混淆你思想的视听障碍,给你独立思维一片天空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尽管一个人的力量和思想只是沧海一粟,但历史车轮所碾过的,恰恰是一些在当时看似毫无道理也并不深刻的思辨,恰恰是这些为者未知的思考和这些可能并非初衷的实践。

      做一个总结,我们没有理由对已有的成绩忘情欢呼,我们甚至有点悲观的看到面对金融危机中国渴望经济“一招制胜”的幻想,看到一群经济学无知者对《劳动合同法》的欢呼雀跃,看到改革中诸如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链缺失、城乡发展极度不平衡等太多问题的激化,看到无数农民工兄弟寂寞归乡路上黯然的眼神。一个不思进取的民族是可怕的,而明知错误而为之的政府则更加危险,现在的中国,缺少的不是对凯恩斯的顶礼膜拜,不是对解决问题的决心和雷厉风行,而是一种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思考,一种鸟瞰的姿态,我们激进地幻想通过一两道命令重新上路,想利用国家的权威这只看得见的手摆弄棋局,但事实上我们在南辕北辙,至少是偏离方向,中国缺少的是基于机制设计之上的体制设计,而现实是我们扮演的不是一个掌控宏观的管理者,而更像一个万事亲力亲为的小保姆。我们太缺少一种真正纵横捭阖、指点江山的手笔。

      当然,凡事都有过程,我们更愿意在这个过程中同中国经济一起成长。

      末了发觉,其实过程、纪念,并不是树一个祠堂,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望强大,中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望活的儒雅,而回望30年,所有的这一切可能都源于一个并不清晰的梦想,而30年后的梦想其实已然在路上升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13 09:23:00

不管好不好,都会刺激人们去思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