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198 5
2009-01-13

2009中国群体事件高发年?-- 未必!
《侨报》摘要 丁学良 答英国记者问

 

《瞭望》周刊认为,最近中国相继发生的出租车司机非暴力“罢运”显示抗议方式的进步。
  中国官方新华社主办的《瞭望》新闻周刊在最新一期发表记者分析,指出2009年有可能成为群体性事件高发年,呼吁各地政府提高敏感性、早做准备,保证中国社会和谐。
  这篇包含了新华社驻重庆、江苏和广东分社主要负责人观点的分析文章认为,2009年中国社会将面临更多的矛盾和冲突,给各级党政领导带来严峻考验。
  文章认为,目前最敏感的问题是防止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下滑演化为社会危机。
  文章提到,沿海出口企业的纷纷倒闭致使民工就业形势恶化,加上大学毕业生和下岗职工人数增多,中国2009年的就业形势尤为严峻。
  文章特别指出,2009年的敏感时期一是春节后,看多少民工还能返城就业;另一个就是七月大学生毕业前后。   
失业:一个定时炸弹?  由于中国至今没有放松农村土地所有权的集体所有,农民工在家乡都还保留着承包地,尽管经营可能已经全让给他人进行。因此,一般的分析认为,农民工失业后还可以退守家乡,不至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城市的稳定构成影响。  
同时,中国高校产业化和盲目扩大招生造成的毕业生过剩问题也由来已久,是否对中国的社会稳定构成直接的爆炸性威胁也值得怀疑。
  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接受'中国丛谈'采访时指出,民工大量失业和大学生毕业生找工作难确实使2009年中国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但能否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还取决于其他因素,比如中央政府今后在多大程度上还将继续容忍各地因经济和社会(不可能是政治)问题而进行抗议示威,以及对包括警察、武警、城管等力量的调动能力,而这方面中国政府无论在实力和技术上都是'世界领先'的。
  在中央政府指示地方'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控制'不安定因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更好的法治和程序观念的话,悲剧性的流血事件可能会越来越多。
  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谈2009年中国社会挑战
  不过,《瞭望》周刊的文章也指出,如果把群体性事件当成反政府行为去强力弹压,反而会加剧官民对立。
  丁学良教授也表示,在中央政府指示地方'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控制'不安定因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更好的法治和程序观念的话,悲剧性的流血事件可能会越来越多。
  花钱买稳定的两难  《瞭望》文章谈到,地方政府处理群体性事件的一个突出教训是把自己和利益集团捆绑在一起,'为老板服务'、'为资本服务',动辄对老百姓使用高压手段。
  可以观察到,在群体性事件这个问题上,中央政府在乎的是稳定,地方政府计算的是利益。而即便地方政府有意愿花钱免灾,用经济赔偿等办法买稳定,也经常没有这个力量。
  丁学良教授说,税制改革以来,不少税收中的'肥肉'都被中央政府拿走,地方只剩下一些不太有利可图的税种。地方上一方面不得不直接面对民众的不满和诉求,另一方面能够用来'花钱买安'的资源又越来越有限。
  不过,2009年即使群体性事件呈上升之势,丁学良教授指出,判断这些事件能否演化为全局动荡时,仍不能低估中国政府的控制能力和强硬反应态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13 21:38:00
个人感觉一方面事情确实多了,;另一方面以前事情也不少,只不过不给机会曝光的占大多数吧!现在有了网络,曝光机会增大了(腐-败也败露的多了,引起前一方面的一个原因,呵呵),尤其显得事件多。民势微,国运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3 21:41:00
既然已经知道了,发生的可能性就小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3 23:53:00

恩,我就是武警.见证很多次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20:59:00

也许大家没其他mz途径来维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3 22:55:35
越来越关注群体事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