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珠三角如何成为全国的国际门户》标题,以为是讨论历史话题。珠三角成为国际门户至少可以上溯到唐朝,至今这千余年中,大概只有晚清和民国那几十年不是国际门户。49年建国后,珠三角又恢复了国际门户地位,广交会是门户标志。改革开放30年后,广东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比重不断降低,但是迄今仍然占三成左右。再算上港澳,珠三角仍然堪称国际门户。随着改革开放继续深入,珠三角的门户地位势必继续削弱。只要本地经济繁荣,门户地位失去无所谓。没听说发达国家中某个地区是靠作为国际门户而高人一等的。
作者提出的方法也存在很大问题。张五常盛赞的县域竞争体制,在作者眼里成了“资源 配置的合成谬误”。再微观一点,大概华为与中兴并存也是合成谬误了,不仅在国内竞争损害深圳利益,跑到国际上仍然相互压价。避免合成谬误的方法是垄断,恢 复计划经济好了。作者声称不赞同计划经济,却主张“在开放中主导配置全球资源”,令人费解。作者所谓“冲破现有机制”,就是将县市的经济自主权上收到省里 吧,那么省域竞争凭什么比县域竞争更高效?这是个很宏大的课题,等作者研究清楚再著文吧。
作者套用企业管理的定位理论,提出“用世界眼光对珠三角地区的重新定位与发展思考 ”。这种眼光很值得怀疑,谁比谁的眼光更世界呢?加州选州长,又不会给咱珠三角人发选票,凭什么要以外人的眼光定位珠三角?还是以珠三角人民的眼光定位珠 三角吧。企业可以选择员工,可以选择市场,能够腾挪才有定位之说。政府无法选择居民,无法选择地域,只能因地制宜。将定位理论用于政府规划,可谓南辕北 辙。政府最该做的是归位,这方面珠三角各级政府做得比内地好。
珠三角的前途在于继续体制上与国际接轨,但是珠三角不可能孤身突进,有赖于政府归位思想,被国人普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