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695 3
2009-01-15

下一个倒下的是什么金融机构
——悲情的高杠杆金融机构

2009年01月13日 解放日报

    从投行、全能银行到私募基金,无度扩张与高杠杆的金融机构正在一个个遭受清洗。随着2008年五大国际投行或者倒闭,或者转身成为传统银行,投行作为历史名词,已经退出资本市场的舞台。

    下一个退出舞台的有可能是全能型银行。

    美国杠杆化激进时代的上世纪90年代,通过并购成为巨无霸的花旗集团,开始分拆旗下的主要业务。2002年,花旗把旅行者寿险业务分割出去,如今花旗打算出售财管主力美邦在内的财富管理业务,据称将出售给摩根士丹利,花旗将专攻消费金融与信用卡这两大业务区块。代替投行的财富管理公司走到资本舞台正中间。1998年花旗桑迪韦尔朝代动辄上百亿美元的兼并案,如今以大甩卖的价格出售。财富管理是花旗少数没有信贷杠杆风险的资产。花旗大肆扩张造成的财务紧张是出售的原因。美国政府已经在收购花旗优先股上投入了520亿美元,估计政府要避免继续投入,才能避免花旗破产。这意味着,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资本激进时代所形成的全能金融机构,在去杠杆化时代,将瘦身成为专业服务的金融机构。

    再下一个可能轮到私募股权基金。

    华尔街的私募经理们正在猜谜,黑石、凯雷等基金,谁会第一个完蛋。结论是大家隶属难兄难弟,只有手上拥有现金的私募大亨们才能度过此劫。凯雷去年春季已经亏损160亿美元,而黑石的老板躲在办公室里不想见人。私募基金上市公司股价一度高达每股一百美元以上,而现在,已经滑落到20美元以下,这还不是低谷。私募基金曾经组成了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在公共市场之外累积起数万亿资本,它们还没有破产,但被形容为正在沉没的泰坦尼克号。

    更多的毒资产,当初以结构性产品的方式,隐藏在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外,如今纷纷浮出水面,成为悬挂于全球经济体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可以预见的风险不算真风险,不知道金融债务黑洞有多黑、有多深,这才是最大的风险。

    因此美国金融机构大力呼吁修改会计准则,不计提表外资产损失,以避免市场进一步恐慌,否则有更多的金融机构会陷入出血大甩卖之后破产的境地。

    高杠杆金融机构一一分拆出售业务,结构性产品泡沫一一曝光,从资金长杠杆到谢绝负债,这是资本紧缩、杠杆下降、资本市场估值重心下降的典型信号。实际上,私募基金与对冲基金的结构性机会,主要来源于庞大的资金博取不同市场间存在的微小的利差收益,如今,长杠杆金融时代已经过去。

    中国金融机构低杠杆救了自己一命,中国货币与资本市场的高杠杆主要表现在新股的高溢价发行,以及并购重组维持业绩,这是比较原始的办法,还没有来得及进行诸如拆借日元购入新西兰元等高杠杆运作。这是不幸中的万幸,这显示,中国金融机构与中国投资者,即便有股权投资损失,但这些损失大部分看得见摸得着,还没有陷入不可预见的高杠杆、结构性产品的无底深渊。

    也许此次金融危机能够给我们提供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发展与经济发展程度相匹配的货币与资本市场,避免不可测风险的袭击。超越发展阶段的金融大跃进是不合时宜,也是注定会失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15 09:44:00

花旗在瘦身,美洲银行收购美林在增肥,JP 摩根除了收购贝尔斯登,还吃下了一大堆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比次贷危机前“肥胖”多了,如果说次贷危机导致了独立投行时代的结束我不反对,全能银行也完蛋?那投行业务谁做?

私募股权基金最怕的恐怕不是经济衰退而是高利率,我不知道黑石老板有没有躲起来不见人,但我知道这次危机中到目前为止,私募股权基金中的大鳄:KKR,黑石,凯雷...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倒下

股价发行溢价高低和中国目前的并购重组,和杠杆有关系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 12:20:00
金融,现代经济的魔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 19:16:00
不太喜欢叶同学的文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