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何方?将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就是城市化,它所带来的动力不只是城市人口规模简单增长,或者城市面积的扩张,而是要有城市布局的结构调整。最近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未来如果再不从结构调整方面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就有可能影响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后劲
。对于持续发展的追求,会成为推动我们深化改革开放的力量。
首先我想提出一个问题:过去30年里有没有“中国的奇迹”?
就这些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着眼,全世界都会认为这是个奇迹。但是,到底怎么会导致这样的高速的经济增长呢?我们过去倾向于强调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独特的一面,独特的一面确实有,而且没有必要去否认它。中国发展独特的一面,首先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方面,第二是中国的社会结构。但是,当我们把独特的一面抽象掉以后,我们用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增长的话,中国也没有什么大的特别,因为中国的增长就是在资本的高速积累(包括外资的进入和中国国内储蓄)的推动下产生的。再加上中国有人口红利,所以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力的高速增长必然会带来经济的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就是结构调整。结构调整的三个方面都符合经济学原理,第一个方面是所有制,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民营化进程;第二就是开放,从1978年开始启动改革开放进程,到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三点就是城乡格局的大变化。如果把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中国内地的廉价劳动力和来自于全球的资本在中国沿海地区的结合。所以,城乡格局的变化是推动过去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说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是一个奇迹,而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那么在城乡和区域这个维度下,核心的经济学原理就是新经济地理学。巧的是,克鲁格曼在2008年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领域之一就是新经济地理学。我们的研究考察了地理和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一个城市距离上海、香港或者天津这样的大港口越远,土地利用的效率就越低。在距离大港口500公里的范围内,土地利用效率可以下降50%。地理在决定中国的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有着非常重要作用,而且越来越重要。
同时,我们还得到了另外几个结论。首先是城市扩张的效果。中国的城市在不断扩张自己的面积,直觉上来说,当土地扩张面积越大,平均利用效率就会越低,因为边际上被纳入城区的,总是边缘地带。而我们的研究却发现这是不一定的。如果在距离上述三个大港口约400公里以内的范围内,城市的面积扩张反而有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这个效应就应该是城市规模经济效应的体现。但是这个正效应在400公里以外就消失了,这说明,城市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本身就与地理有关。
第二,在中国过去的发展历史中,GDP规模的差距要大大高于人口和面积规模的差距。这说明,中国城市的经济规模差距更多地是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之下形成的,而人口和面积规模的差距则更多地受到了某种行政力量的限制。从变化上来讲,中国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小于面积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中国的城市扩张主要是面积意义上的扩张而不是人口意义上的扩张,而且这种差别在中部和西部更大。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何方?我认为,将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就是城市化,它所带来的动力不只是城市人口规模简单增长,或者城市面积的扩张,而是要有城市布局的结构调整。也就是说,在全国范围内,当城市人口比重提高时,相对来讲,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区域性的大城市,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速度应该更快。中国城市化进程应该伴随着人口和土地向沿海地区集聚,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发挥地理对于经济增长的优势。人们总是有一个思想上的误区:经济集聚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我认为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要看到,中国的经济集聚必然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而城市化进程是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研究显示,中国的收入差距最主要的构成就是城乡和区域间的收入差距,而城市化进程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且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会有70%-80%转化为区域间的收入差距缩小。这样一来,城市化进程就会产生一箭双雕的效果:一来,收入差距可以缩小,并且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二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经济的集聚又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所以,未来只有不断地推动城市化,靠城市化和经济集聚推动劳动生产力不断提升。
接下来要问的是,阻碍中国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是什么?我认为有两点:一是制度上存在的城乡分割,在城市内部有无户籍的人群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福利差别。我们的研究发现,与城市户籍人口相比,无户籍的人更不快乐,生活压力更大,而且还在居住地上相对集中,相互影响,这对于城市的和谐发展不利。第二个障碍就是在行政上,中国存在着一定的地方本位主义,而这又与地方官员的考核内容是基于经济总量的增长有关。
目前看来,最近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未来如果再不从结构调整方面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就有可能影响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后劲。我始终相信,对于持续发展的追求,会成为推动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