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1833 1
2009-01-27

       语言是人们沟通的桥梁。从历史上看,我国从用古文古诗沟通到使用白话文,其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越来越简单、直接。因为日常沟通习惯的改变,当代文学作品也变得通俗,很少有人再象古人那样“之乎者也”。当中除了文化上的原因,有没有经济学上的原因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人们需要沟通。沟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换信息。经济学三大基本假设当中有一条是假定市场上的信息是完整的,及时的,这样市场上的同样商品的价格就会相同。但很遗憾,由于科学技术的问题,信息本身还是一种稀缺资源。一个信息的价值就等于得到这个信息后所得到的效益与没有得到这个信息所得到的效益之差。

       光是这么说还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沟通用的语言越来越简单。既然信息本身是一种稀缺资源,那么要获得它必定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假定某个信息能带来正效益,那么获得这个信息的成本最好是越低越好,否则就会侵夺它所带来的正效益。

       那么究竟是什么成本在起作用呢?我认为,从传播语言的角度来讲,当然就是时间成本。如果一个经济人掌握的信息越早,就能抢先一步行动,更早获益。所以语言越简单直接,越有利于市场的信息交换。

       有趣的事情是,请大家想象一下:假定一个市场中,人人都拘泥用艰涩、难懂的文言文进行信息交流,突然有一个“好事之徒”用比较简单白话文,这个好事之徒当然会首先得利。渐渐地人们发现这样做的好处,都跟着用白话文,所以原来那个“好事之徒”的优势就被大家扯平了。但是交流信息的速度加快了,人们的时间成本又上升了。过去古人看时间是一天一天算,现在人们看时间是一秒一秒的算。而为了减低时间成本,肯定会有“好事之徒”使用更简单的语言或者是选用更便捷的方法获取信息,直到信息达到经济学上的完美状态。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沟通用的语言越来越简单、直接的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27 20:57:00
呵呵,我感觉理解为一种“交易成本”更好。沟通本身就是一种交易,白话文比文言文的交易成本要低,它更通俗便于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