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着特殊的职场伦理和企业文化,‘拼命工作,为企业奉献’,对日本上班族来说,加班已是家常便饭。然而有报告显示,
在七大工业国当中,日本的劳动者每小时回报值最低。加班文化也影响了日本的生产力和生育率。
为推动劳动改革,日本今年出台了相关法令,以改变工作环境、提高效率,让日本人逐渐告别不必要的加班。
下班后仍留在公司加班,不到半夜不回家甚至过夜;“过劳”是日本职场的一个普遍现象。许多年轻人在网上抒发感想,自嘲自己是没有自由的经济动物——“社畜”。
自称“社畜早餐”的一名上班族在网上写道:“我每天工作到午夜,有时三更半夜被客户叫醒,我仍然尽量完成工作。我乐于过这样一个以工作为中心的生活,24小时围绕着工作是种幸福。”
大学毕业后在日本一家私企工作的齐藤明受访时说:“我进公司两年,从没请过假。每天都是早出晚归,总是赶最后一班车回家。不是我爱加班,也不是工作特别多,而是因为公司里的氛围如此,上司不回家,我们也不敢走,只好留到最后。”
日本劳工法规定,员工每周法定工作时间为40小时,即周一至周五每天工作八小时,超过了这一限定都属于加班。《Vorkers》杂志针对日本6万8000名白领进行调查后发现,每月加班超过50小时的人占半数;超过90到100个小时者有14%,完全不加班的仅有4%。
旅日27年、在一家综合金融研究所工作的中国人柯隆认为,日本公司的团队传统局限了个人潜能的发挥。
在日本工作近30年的柯隆说:“日本的抱团精神,虽有好的一面,但在有效运用人力方面却是一种障碍。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我来了日本后,感觉日本更像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日本公司工作如同吃大锅饭,报酬是大家平分。从表面上看,这是在讲求平等,但是从经济效应上看,不是对有功绩的人才进行奖赏,却让表现平平的人有同样的薪酬,其实是很不公平的。”
大部分时候是瞎忙
日本厚生劳动省为实施劳动改革发表的报告指出,日本上班族虽然勤奋,但在许多时候却是属于“瞎忙”。在七大工业国(G7)当中,日本的“劳动者每小时回报值”最低,比美国和法国低了整整30%。
数据也显示,日本劳动人口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的达32%,而英国、美国和法国的加班率仅是日本的一半;挪威和加拿大更是少于10%。其结论是,日企的加班时长拉低了劳动效率数值。
今年2月份,日本劳工部门召开改革会议,出台一项称为《白领免时限》的新劳动法,督促各个企业以劳动成果来决定薪金;鼓励日企实施灵活工作时间,拟定劳资双方都满意的休假安排。这些政策将于2016年开始全面实施。
为了减少无谓的加班,日本当局出台相关法律,规定年薪高于1075万日元(约13万新元)者,不得接受加班费。这一做法被认为是在迫使企业高层进行不加班改革,让日企也能像欧美企业那样,提高“劳动者每小时回报值”,即工作效率。
日本官方机构以身作则,从7月1日起带头改变公务员朝九晚五的作息,职员提早一小时上班,但必须在下午4时下班。当局甚至规定职员必须在1615时分离开办公桌;到了傍晚,办公室全面熄灯。
据了解,这是为日本学习欧美国家,实施“夏令时”的前奏。今年夏天已有四成日本公务员履行了这一新制度,定时6时以前下班的人占65%。
全文见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