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科技成长股的关键指标:渗透率
阅读:20222014-06-29 11:30
标签:股票重庆大学金镝财经投资
寻找科技成长股的关键指标:渗透率(作者:孙建波)
摘要:引领未来20年经济趋势的有三大科技方向:(1)电动智能汽车;(2)以3D打印和机器人为代表的生产智能化;(3)以移动互联和可穿戴设备为基础条件的生活智能化革命。这三个领域趋势确定,极具高成长的基因。
科技类成长股:趋势比估值更重要
成长股自今年二月起呈现了典型的高位调整,这一风格反差一直持续到了5月底。我们认为前期回调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缺乏增量资金,当注意力短期转移到传统逆袭和区域类主题的时候,资金的挪腾是不利于成长股的。
然而,进入5月份以来,成长股反弹的条件逐步具备:
第一,前期政策放松带来的托底效应陆续发酵,短期内经济下滑趋势受到抑制,市场情绪将重回上升通道,稳定的市场环境为成长股的表现创造了条件;
第二,5月份以来,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和政策性银行债收益率降幅明显,符合我们对托底政策带来的无风险收益率下降的预期;与此同时,托底政策以及市场资金成本的下降有利于社融的回升,经济动能逐步增加,风险溢价会提升,有利于权益性风险资产;
第三,在宏观数据企稳、股票市场情绪高涨的背景下,成长股的涨幅往往比周期股高出许多,这是交易的逻辑。
如何在反弹中优选成长股?
我们认为,消费类和医药的长期风险较小,而科技类往往隐含着长期风险。为此,本报告重点讨论科技类成长股的规律。
科技股的疯狂来源于产品的社会渗透,渗透率是寻找成长性行业的关键指标
我们对科技股的划分有两种:
一种是单种科技类产品的普及,如某某品牌的手机(大多指市场跟进者);另一种是影响一个时代的科技品,如汽车、电脑的发明(大多指市场的领先者)。从美国科技股发展史上我们可以总结出其规律:短期波动看景气度,长期机会看普及率。
我们发现,渗透率是寻找成长性行业的关键指标。
某种产品的社会潜在使用群体是该行业的成长空间。一般来说,只有当其渗透率接近10%的时候才能确定该产品(或服务)是否能成为主流。成长性行业的最佳投资阶段是其渗透率从10%向50%发展的阶段。
新兴股票泡沫是新科技从成长走向成熟阶段的典型特征,汽车和电脑是过去100年里最让社会心动的技术进步,他们所造就的泡沫也大致相似。
X
20世纪20年代的新技术泡沫是汽车产业和大规模制造业的泡沫,汽车是这次新技术革命的中心。在1914-1928年间,汽车在城镇中的市场渗透率从10%上升到90%,支持它的就是大规模制造业中的装配流水线革命。
S登特以汽车为例阐述了新技术或新产业的S形演化模式。在创新阶段,很多新公司在这个急剧变化的创新时期开始启动,新产品的社会渗透率达到10%是启动的标志。这时有可能激发泡沫,但程度不会太大。
然后,是一个成长期,这些新公司快速的首次成为主流公司。紧接着,就是一个巩固期,也是一个轻度衰退时期,行业经历一个大洗牌,行业渗透率也达到了50%的驻点。洗牌之后,进入成熟期,少数幸存下来的公司成长为新工业时代的行业领袖。
汽车是20年代之前的绝对的新兴事物!从1912年算起,直到1919年底的汽车股成长期泡沫高峰,标准普尔汽车股指数上涨了大约14倍。即便是纳斯达克指数,从1992年到其2000年的高峰也不过只有10倍。
在新科技成长和走向成熟的历程中,龙头公司的成长速度往往快于行业。因为,我们在投资新兴科技公司时,应该选择该行业的龙头公司。这样做既具有高成长性,也具有安全性。而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很多新兴公司在行业整合的大浪淘沙中消失。更别说在技术路线上走偏的中小型新兴公司了。
通过对汽车产业S形成长曲线的解读,我们能够轻松地观察互联网科技的成长与成熟。
1980年代以来的长期大牛市无疑是人类历史上历时最久的。首先,西方国家以跨国公司的形式,为其走过成熟期的半导体产品(家电)找到了新的市场;
紧接着,大型计算机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了生产效率,而世界市场的不断开拓无疑为极大丰富的工业产能提供了基础;
最后,是个人电脑的普及把这一轮牛市推到了2000年的顶点。
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无疑是这一轮大牛市中典型的“新兴科技泡沫”,同样,2000年也是计算机牛市的顶点。2000年之后,个人电脑的生产国从欧美最终转向了中国。当中国成为世界工场,完成全球大部分电脑出货量的时候,计算机牛市与2007年正式宣告结束。
美国科技类成长股共性特征
1、科技类成长期的特征
(1)每只成长股都只有一个明显持续的快速增长阶段,即只有一个成长期。
经过成长期后,营业收入很难再保持大于20%的增长速度。30只成长股中在成长期后营业收入增速大于20%的情形最多只保持了两年,且这种情形只出现了两次。成长期过后,营业收入增速更多的是表现为低速持续增长,或正负增长交替的情形。
(2)成长股一般在上市后就开始进入成长期(营业收入增速持续大于20%)。
本报告所筛选的30只美国成长股中有26只在上市第一年进入成长期(余下4只股票进入成长期的时间分别为:CAPITAL ONE FINA 在第二年;KOHLS 在第三年;BIOGEN,GILEAD 在第五年)。
2、科技类行业特征
IT股的成长期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0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个人计算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消费品,个人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催生了从计算机硬件到软件,从单机到网络的巨大市场需求,从而成就了一批以提供计算机及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成长股。如提供网络连接设备的思科,提供个人计算机的戴尔,提供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办公软件的微软以及提供个人计算机核心部件 CPU 的因特尔。
由于新兴产业前期的高利润率,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后其他国家投资风险增大,美国的IT产业无可避免的成了其他行业和其他国家剩余资本投资的对象。借助低廉的资金成本和市场的乐观预期,IT股集体上扬并在2000年前后达到峰值。个股成长期涨幅惊人,思科12年成长成就1059倍增长,而戴尔,微软,因特尔分别成长了593倍,156倍以及62倍。
第一阶段成长期的结束表面上由于网络泡沫破灭导致的IT股集体跳水造成的,但其内在原因是产业发展得必然结果。新兴产业后期,由于市场需求趋于饱和以及行业内竞争对手林立造成营业收入增速和净利润率的同时下滑,从而结束快速增长的成长期。
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后,市场归于理性。2000年到2011年迎来了IT股的第二个成长期。
这一阶段由于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Web2.0 技术的成熟,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通过网络获取或是传送信息,并逐渐将网络应用作为企业经营和个人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企业和个人对网络应用的个性化需求成就了新一批IT成长股:如提供企业解决方案的高特公司,提供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的Salesforce公司,提供互联网综合服务的谷歌和提供企业数据中心服务的 Equinix 公司和 Digital Realty Trust 公司。这五家 IT 公司的成长期持续至今,营业收入从上市至今一直保持正增长的态势。
提供个性化软件服务的高知特公司和Salesforce 公司之所以得以持续成长可能得益于个性化服务和差别定价所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势力,从而延长了产业发展的进程。而谷歌,Equinix 公司和Digital Realty Trust 公司则得益于其植根于网络规模的商业模式,则网络的存量规模越大,他们所提供服务的市场需求就越大。因此,除非新技术或新商业模式的“创造性毁灭”,否则这些公司将会继续成长。
科技类成长股拐点特征
整体而言,美国成长股的利润拐点和营业收入拐点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如果出现其中一个拐点,则另一个拐点一般会在两年内出现,而两者具体的先后关系依行业,公司的不同有不同的体现。
其中科技类行业利润拐点和营业收入拐点的先后次序并不明显,不过利润拐点先到的情形较为常见。
相对于利润拐点,股价拐点与营业收入拐点较为相关,并且大多数成长股的股价拐点滞后于营业收入拐点。股价拐点同时也受大盘周期影响,其中科技类股尤为明显。科技类行业的第一批成长股均在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前后达到股价拐点,第二批成长股中的谷歌和Equinix 公司则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达到峰值。
科技类成长股的买入时机
(一)科技类成长股的走势
从技术上看,在市场整体市盈率处于历史低位时,购买成长性股票往往能够取得不俗的收益。
在美国历史上,成长型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占市场整体的比值为125%,抑或低于这个数值时,此时购买相关股票,便会有不错的收益。这是因为,成长型股票的市盈率水平,较市场整体市盈率水平要高出许多,因为投资者看好这些成长型公司的美好前景,他们愿意高市盈率买账,以享受其可能会带来的激动人心的超预期增长的收益。
在纽交所市场上,1962-1964 年、1970 年、1977-1978 年以及1987-1988 年出现了上世纪后50年内购买成长型股票的最佳时机。以Hambrecht and Quist Technology Universe(汉鼎环球技术指数)衡量的成长型公司的平均估值乘数——乘法赋值在1978-1983 年翻了6倍。成长型股票的机遇一直都在,就看投资者们能否把握得住!
(二)成长股没有传承性,市值魔咒必然存在
尽管成长股的指数是不断涨跌起伏,但留意一下,每次领涨的股票却不尽相同。总的来看,科技类股票的走势分为两种,一种是上涨后高位徘徊,另一种是头肩顶。尽管封顶后的趋势不同,但每个股票达到封顶都有一个极为特殊的特征:
公司总市值达到最高,及该类产品的市场普及率达到30%-40%,乃至50%。
这个意义上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