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12月1日凌晨(北京时间),在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组成审议会议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行董事会做出一项与中国相关的重大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 SDR)货币篮子。自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币将被IMF认定为国际可自由使用货币,并作为世界第五种货币,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一同构成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 Basket)。
人民币SDR权重预测
人民币“入篮”这一决定,之所以如此之重大,是因为那是中国人多年的梦想,堪称国人之夙愿。媒体界一直以来,尤其近几年对此的报道更是不绝于耳,学术界对此也是研究多年。
笔者有幸能够成为在人民币国际化以及SDR领域研究多年的学者之一,尤其对人民币“入篮”之后究竟能获得多大的权重问题,笔者经过测算,四年前就提出了10个百分点的观点。参见2011年11月25日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国家主流媒体发表的《欧元应联手人民币与美元抗衡》一文。限于篇幅,在该文中仅有简单论述。
无独有偶。IMF于12月1日同时确认,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所占权重为10.92%,超过日元和英镑;经过调整之后,美元在SDR中的比重将占41.73%,欧元为30.93%,日元和英镑将分别占8.33%和8.09%。这与笔者四年前的测算不谋而言。
在之后的几年内,笔者又数次在数篇文章中,对该权重加以进一步的论述。今年最近的两次阐述都在6月份:一次是会上发言——6月中旬在复旦大学法国研究中心与国际问题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法国研究30年:中国学界的关注与思考”研讨会》上;另一次是文章发表——6月1日在英文版主流媒体《Global Times》上,以《Yuan inclusion in SDR basket inevitable》(《人民币“入篮”势不可挡》)为题发表英文评论文章。
针对在此之前两个月,IMF总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在访问复旦大学之际发出的一个“信号”——“这不是是否的问题,这是何时的问题”,笔者在6月初曾提出:“人民币加入SDR远非就足够了,哪怕这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已经是一个显著的步骤。实际上,人民币加入SDR不仅仅是‘是否’的问题,或者‘何时’的问题,而是‘多少’的问题”。这篇文章在美国一些媒体上引发讨论。
实际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大有人在,对SDR货币篮子的研究者也不在少数,但对加入SDR货币篮子之后人民币所占权重的测算,研究者却是凤毛麟角。直至今年前几个月,面对人民币“入篮”概率显然日益加大之际,包括美国高盛公司、法国巴黎银行在内的诸多国际机构,都纷纷对人民币“入篮”后的占比做出了专业预测,公布权重的数值基本都落在14-16%之间。
由此可见,无论从预测的提前时间(四年多),还是从预测的精确度(误差仅为0.92%)而言,从现有可查资料和信息来看,可以不谦虚地说,在人民币“入篮”后的权重预测领域,笔者有幸成为国内外提前预测时间最早、预测精确度最高之人。
哪怕是前IMF特别提款权部主管沃伦·蔻兹(Warren Coats)也表示,人民币权重应为13.8%。IMF职员在初步评估报告中表示,他们对于人民币权重的初步估测约为15%。瑞银预计,人民币可能被给予10%-15%的权重。瑞银预测的低限貌似靠谱一些,但由于幅度跨得太大,足有5个百分点,其预测力在打分上就自然降了级。直到今年11月26日,加拿大皇家银行策略师Sue Trinh才“犹抱琵琶半遮面”地说,人民币权重最开始“极有可能”在10%左右。虽然这么临近,但离笔者预测时的2011年11月25日已足足过了四整年时间,其预测的意义显然要大打折扣了,尚且难以排除信息提前泄露的可能性。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研究机构,为何几乎全都在“入篮”后人民币权重的预测上“走了麦城”呢?其实在笔者看来,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机构只将眼睛盯着贸易、金融与货币这些经济的常规变量上,而忘却了经济之外的其他变量,如地缘政治、国家博弈以及国际几大货币之间的合纵之道。我们需要从中、美、欧三方的角度,来看待“入篮”后人民币的权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