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公共经济学
3100 3
2015-12-13
这几年ppp几乎是财政领域最热点的问题之一,然话题虽火,但系统性的著述过少,能把ppp问题讲清楚讲的很有体系的书更少。由于论文原因本人最近一直在关注这个话题,恰好财科所的同学推荐了这本新书——中国PPP理论与实践研究。作者是财政部财科所刘尚希所长的学生,刘所长亲自作序,于是在网上买了一本,花了两天时间读完,感觉相当不错,故分享到论坛上,邀有志之士共赏之。

IMG_0695.JPG IMG_0693.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2-13 14:02:05
网上有刘尚希写的序言,在此一并分享了。

我国的PPP理论与实践研究亟待深入拓展

  ——《中国PPP理论与实践研究》序言

  ■刘尚希

  PPP(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直译为“公私合作”,在我国语境下则使用“ZF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不仅涉及公共设施建设融资和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等微观问题,还涉及ZF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和公共治理等宏观问题。虽然与此相关的学科,如财政学、公共管理学都不同程度地阐释了一些相关原理、理论和方法,但都难以满足目前PPP实践发展的需要。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基本上都是基于ZF、市场之间关系“二分法”的思维,且认为ZF与市场之间应当泾渭分明,公共服务的提供只能是交给ZF,忽视了市场、社会的功能作用。这导致我国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要么过度市场化,要么是ZF包揽的局面,难以找到平衡点。诸如公共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服务,在商业性和公益性之间难以找到泾渭分明的边界。即使在公认的公共领域,也并非ZF独占,社会主体也可以提供公共服务。就此而言,至少要基于ZF、市场、社会三者之间关系构建的“三分法”思维,推进多元主体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这种分工与合作,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社会共建,实现多元利益的相互包容。在分工合作条件下,实现“风险—利益”分担与共享,这恰恰是公共治理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PPP模式的兴起,是公共治理变革走向“风险—利益”分担共享模式的结果。

  随着公共治理的变革,ZF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分工合作不再是平面意义上的泾渭分明,而是形成立体网状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基于“三分法”思维与逻辑,会衍生出与PPP模式相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比如:在“二分法”框架下,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划分成为ZF与市场分工的基本依据;而在“三分法”思维下,这种划分的必要性已经显著下降,市场、社会的作用领域可以扩大到传统理论认为只能由ZF发挥作用的公共领域。“准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等概念的提出似乎化解了公共产品理论上的困境,其实,无法清晰界定的难题依旧存在。在工业化时代,分工、分业是主流;而在信息化时代,融合、包容则成为新的主流。ZF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也就从强调作用领域的边界划分,到强调作用主体的行为融合。PPP模式的诞生,给立于平面思维上的传统理论带来了重大挑战,结构性治理改革,意味着ZF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正发生着“清晰—混沌”的变革,领域上的划分变得不再重要,跨领域的行为上的合作将成为新的趋势,基于“风险—利益”的界定将是处理ZF与市场、社会关系的新准则。

  经过多年大量的实践探索,目前我国ZF与市场、社会合作的领域不断深化,合作模式日益多样化,ZF对PPP实践的管理在探索中逐渐走向规范,PPP相关工作也开始进入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但还是刚刚起步、任重道远。比如:如何降低ZF与社会资本合作中的不确定性,加快与PPP相关的法律与政策的完善;如何进一步提升ZF对PPP领域的专业化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ZF的引导作用;如何进一步理顺有利于PPP模式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使PPP的作用更充分发挥出来,等等。从微观上看,PPP是一种复杂的交易结构,涉及到众多的风险—利益相关者。从宏观上看,PPP是一种新的治理结构,涉及到ZF与市场、社会等主体之间的行为互动合作。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财政紧运行将会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常态,运用PPP模式有效提供公共服务也将是今后的新趋势,也是推动治理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为使PPP实践更为顺畅,不仅需要总结我国PPP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经验教训、典型案例,为后来者提供研究学习样本,而且还需要研究提炼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成因。目前,我国对PPP相关领域的已有研究大多是介绍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PPP实践经验、剖析我国PPP发展现状,对理论研究以及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还较少。基于我国国情的PPP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亟待深入拓展。

  运用合作联盟等理论,《中国PPP理论与实践研究》着重分析PPP项目的特点与合同特征,研究公共部门与企业等合作的形成机制、PPP模式中的边界治理以及ZF在PPP项目中的角色。该书收集大量的样本案例,按照不同的区域、行业、行政层级、项目组织形式、融资模式、项目经验等对PPP项目进行结构性分析,对PPP项目绩效与影响绩效的ZF因素、项目自身因素和市场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树模型对PPP项目成败的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识别。该书还从历史演进的视角,梳理世界范围内PPP模式的实践进程以及我国PPP模式探索的地方经验。

  总的来看,该书对我国PPP理论与实践所作的研究是创新性的探索,方法严谨,资料翔实,并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看法,尤其对ZF与市场、社会合作过程中潜在冲突的诸多表现的研究,如责任分担机制、风险和成本分摊机制、收益分配、合约中止、威胁与再谈判等,具有启发性,值得鼓励与肯定。当然,该书中也存在需要进一步细化与完善之处,比如:需要系统梳理我国与PPP相关法律的现状以及欠缺;如何建立和完善支持PPP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如何降低PPP项目中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加快PPP项目落地,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0 13:59:20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20 16:09:17
感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