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001 2
2015-12-15
    (作者:别了还来)
  短期内多次降息降准,本年批复的基建资金多达2万亿,购房政策宽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不幸的是,拯救房地产的事又被我言中了:杭州市富阳真的搞出了购房补贴,最高补贴可达80万。问题是这些办法就像在抓痒,毫无作用,上层有一点黔驴技穷了。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下滑的中国经济远不见底。有人说如果增长速低于6%,很可能会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贬值预期增加,资本外流加快,确实有一些危机的苗头。穷则思变,“供给侧”这个绕嘴的话闪亮出现了。这说明中国的掌舵者要在大风浪中转向了。不过,转舵的力量在哪里?而且风急浪大,暗礁也不少。

  一、抢洋货的人怎么能说明国人有消费力
  转舵需要“供给侧”改革,需要花大力气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在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我更希望双管齐下,而且在“需求侧”方面下更大的力气,特别是中国人的需求。恐怕决策者的想法是,中国有足够的消费力,只要把产品搞好,将那些热爱上外国货的国人拉回来消费中国制造,中国的经济就有前进的力量了。世界第一多的中产,所谓全球三分之一的奢侈品消费大国,还有普通大众在双十一的疯狂表现,好像这些都说明中国人有足够的消费力。给企业降税,多留一点资金让他们搞产品创新,提高中国货的品质,叫那些连一个电饭煲都要到日本消费的人相信国货,让中国制造从过分依赖出口的境地中挣脱出来——这样的考虑,从供给的角度来说好像是对的。我国有一点钱的人,消费观念确实改变了,中国制造还没有来得及适应这种优质消费的转变。可是,看看他们到国外抢购奶粉的狂热,要想扭转百姓对本国制造的信心,不是容易的事。

  中国人真的有足够的消费力了吗?能支撑消费的人是谁?如果像媒体说一样中国有1亿多中产,中国官方甚至说有2到3亿中产,那么为什么只有2800万人缴纳个税?启征点才3500元,中产远超过这个收入,为什么漏洞这么大?难道说这些数以亿计的中产,是不方便交税的农民工,或者是缴了企业税后个人收入不交税的私企老板?既然有这么多中产,为什么提高启征点的呼吁这么高,却迟迟没有动静?是不是提高启征点后,根本找不到这么多中产来缴个税,反而会让缴税的人数、个税收入大幅减少?我无法将那些到国外抢奶粉的人、拿光自助餐的中国游客,和趁出国旅游的机会,顺便买一些外国货的人当成中产。中国有这么多人,一般有稳定收入的人一生到国外旅游一两次,也会让世界人感觉到处是中国游客,感到太多的中国人富了。大陆到日本旅游的人数最多,每年300万左右,少于台湾到日本的人一点点。对2000多万人口的台湾来说,300万很多,对有14亿人的大陆来说,每年300万,100年不重复地到日本旅游也才3亿人。可这区区300万人就让日本人有一点受不了了,世界主要旅游地自然觉得出游的中国人很多,可相对14亿人来说多吗?那些在双十一抢购便宜货的人,我更不认为他们能说明中国有旺盛的消费力。不过,统计部门硬是根据电商的表现,搞出了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9%的数字。中国的经济数据也只有这个数字好看一些,这也是支撑GDP增长6.9%的原因。所谓出国旅游购物热,更本无法说明整个中国有足够的消费力改变经济的疲弱。

  二、消费奢侈品三分天下的中国有难言隐痛
  一国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不是靠诸多计算着食物过日的人,不是靠在“双十一”抢购便宜货的人,是靠足够多的中产。中国高端产品的消费早已剧烈下滑,这跟热爱上国外货关系不大。有一个报道说爱狗人士解救了20只藏獒,这些藏獒是要运到屠宰场杀掉,卖皮吃肉的。现在藏獒降价10倍都没人要,过去最贵的要价20多万一只。这难道说中国人到国外买更便宜的藏獒去了?我认为中国过去的高端产品市场,特别是奢侈品市场是腐败支撑着的,整个社会也因为腐败的影响,形成一些炫耀性的消费,客厅不大的普通家庭也摆上了树根茶桌,平时却只有灰尘享用。

  如今三年反腐认真了许多,翡翠、高档茶叶、鲍鱼等跌价一半;波尔多葡萄酒15元残卖,葡萄酒企业光上海就倒闭2000多家;各大国际奢侈品店铺关门的越来越多,路易威登在广州等一线城市只留一个门店,二线城市全部关闭,普达拉、阿玛尼、香奈儿等同样如此,奢侈品店关门简直形成了潮;中国这个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也出现了大幅下滑,福特17年来首次销售下滑,大众10年来首次下滑,宝马、丰田销售也在放缓。三年前中国奢侈品消费有两位数的增长,如今消费额从1000亿美元萎缩到200亿美元,这让世界奢侈品牌感到惊慌。酒店、会所、高尔夫等高档消费场所越来越冷清,很多只能自降身价,吸引普通消费者。我想强调的是,过去这些高端产品的消费不是中产和富人支撑着的,是腐败带动的,如今反腐压制了这样的消费,股灾和经济衰退,影响了其它正常消费,大小城市的商业街出现了10多年没有见过的萧条。

  三、出口跟我们差不多的美国为何这么富
  国家想转舵,经济想从依赖投资转向消费主导,这是正确的。但消费力靠的是收入的增长,不是“双十一”的刺激。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怎么能如此依赖外贸。占世界出口的比重,中国和美国差不多,大概10%多一点,但美国的经济总量比中国大得多。这说明3亿人的消费是美国保持世界老大的主要力量,也说明中国依赖外贸的程度太高了,中国60%的GDP跟外贸有关,对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家来说,这样的依赖是畸形的、是危险的。如今出口成负数,经济就疲弱都像一个爬坡的80岁老人。美国是一个培育出大量的中产,并通过中产消费来拉动发展的国家。对只有几千万人的国家,就算是上亿人口的日本,依赖外贸出口过好上日子,这是没有余地的选择。但人口少的发达国家,中产同样占多数,国际经济有问题了,外需不足影响了外贸收入,但也可以通过本国中产强有力的消费,支撑经济不倒退。消费拉动型经济需要大量的中产,没有足够的中产,中国这只大船想转向消费拉动有可能成功吗?

  瑞信10月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表明,中国有1.09亿中产。这个报告说的中产是,有车有房,有100万级别的流动资产,年家庭收入50万以上。也就是每14个中国人,你就能遇到这么一个中产。中国有没有这么多中产,我们不好判断。2015年国内与国外的奢侈品差价已经大幅缩小到20%左右,2013年差价都在50%以上。差价缩小,国内奢侈品消费忽然大幅度锐减,难道这些年收入50万的中产不会算账,宁愿多出飞机票、食宿费和精力到国外消费奢侈品,这说得通吗?又不是去搞批发。就像我上面讲的一样,百姓讲实惠,到国外旅游顺便买一两件奢侈品,这倒是有可能。所以,流行到国外消费,并不是国内高端产品消费剧烈下滑的主要原因。股灾和套牢大量财富的房地产,减少了本来就不足的中产阶层,这倒是一个研究的方向。

  四、太赚钱的房地产应该使农民工成为中产
  中国模式下的高速发展,对培育中产是不利的。大投资、大建设并没有使更多金钱流进百姓的腰包,没有培育出与经济发展相当的中产。过去10多年,中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房地产、交通、建厂,刺激国内经济爆发性增长。但这样的增长钱被谁拿去了?有多少进入了百姓的钱袋子?其中的一个回答是被政府税收和银行拿走了。香港的郞教授从政府公布的数字中发现,政府向个人抽的税高达平均所得的51.6%。用他的话说;“这个数是自从有人类以来最高的。”又有报道说,亚太地区外派人员生活成本最高的20个城市中,中国城市过半,上海最贵,北京第二;全球30个外派人员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中,中国城市占比最高,有6个,数量超过平均生活成本最高的瑞士和日本。而且上海和北京的生活成本排名世界七和八位。可是上海年人均收入才15.5万元,北京17.07万元,这样的收入能跟东京、首尔、新加坡等这些国家比吗?收入如此低,税收如此高,生活成本又这么高,如何培育更多的中产?

  还有国家税收和国企对民营企几乎窒息性的挤压,也是无法形成更多中产的原因。国企,特别是央企,有政策、资金的优厚条件,进行资源垄断的经营。承担着80%以上就业的私企,特别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因为成本太高,难以发展壮大。中国工业制造业的成本达美国96%,普遍的利润率只是3%左右,企业利润没有利息高。可是,美国工人的薪水占成本的一半,中国工人的工资跟人家比天差地别。企业利润这么低,员工工资又不高,谁拿走更多的钱是明摆着的。国家税收太高,造成油价、利息、地价、原料等各类生产资料价格高,成本无法下降。在中国,国际油价降到36美元一桶,汽油价降了多少?这样一来运输费自然居高不下;煤炭和去年相比降了一倍还多,电价降了吗?能源价格高会推高所有商品的价格。国际和国内的经济都不景气,能源等这类产品的价格能够跟着下降,税收也能下降,出口产品的价格也可以下降,竞争力也会提高,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却没这样的正常反应!他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会因为能源价格下降而下降,中国不会,出口自然会出现负长增。这样的吸血式税收体制,只能让众多国内民营企业在中低端产业链上求生存,根本无法形成扩大再生产的资本积累,也没有钱搞研发改变中国制造劣质低价的竞争方式。只要出现一批产品卖不出去,和资金链出一点问题,企业就濒临倒闭,一个企业必须随时有大量的贷款资金支撑着。这样的世界工厂如何给工人提高工资,如何让众多工人成为中产?关闭连续三年亏损、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的三种国有企业,这是正确的。可要提醒的是,食血的庞大国家机器不缩小,吸血的机器国企不减少,中国无法转舵?

  如果中国有合理的税收,那么在如此高速的经济发展中,企业应该能够支付更高的工资让员工消费,企业也能逐步积累扩大再发展的资金。这样一来,更多的员工就会在大发展中逐步成为中产。在中国盖房的住不起房,造车的买不起车,有首付购房的得拿出大半的收入来还贷,而且一还就是二三十年。在分配合理的国家,房地产如此赚钱,流着臭汗一天工作12小时的农民工应该成为中产才对,在澳大利亚的中国籍砌砖工一天能赚上千元人民币,中国人能相信美国的市长和管道修理工住同样的房子成为邻居吗?可悲啊!对中国贡献如此大的农民工却被城市边缘了。中国这样的高速发展如何让更多国人变为中产?在中国拿工资的员工很难成为中产,能成为中产以上的,往往是我们称为老板的资方。这样的大发展,只会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使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而这些人却把大量的财富转移到国外,有把中国掏空之势。不是说美国的二手房是中国人主要买家吗?

  五、无法从GDP中分到更多好处还得怪外国人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发展的钱流进了外国人的腰包。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大的GDP是外国人创造的。在中国的外资企业达28万多家,资产总值超过2万亿美元。在这28个产业中,有21个产业的前5名都是外资或合资企业。这些企业创造的产值是算入我国GDP中的,也就是中国经济的大量利润被国外人拿走了。所以,百姓感觉不到巨大GDP带来的好处,这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人均收入大约是人均GDP的40%,而美国达80%。美国的GDP给国民带来很多的利益,中国百姓却分不到多少蛋糕,我们的血汗被外国人吸走的得太多了,我看中国每年30%的GDP被抽走了,有的学者说50%以上,这个多了一点。外资成分太多的GDP有名无实,就算中国是世界第一的经济体,也不能给中国百姓带来多少好处。引进这么多外资企业,却只给中国人找到一个仅仅能吃饱肚子的饭碗。过去以“市场换技术”的决策是正确的,但如今看来,市场丢了,技术没有学到,核心技术仍然被人家牢牢掌控着,中国人学到的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零配件制造,和外壳设计。一台高级一些的数码机床都要进口,也就是中国制造出好一点的零部件,都归于外国的机床。

  还有大发展需要进口大量的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也就是中国大发展的投资,卖资源的外国人赚了很大的一头,大量金钱流向澳大利亚、秘鲁等国。而我们出口的产品却很低廉,所以,卖资源的可能比我制造产品的还赚钱。再说大量的投资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这样的建设无法像商品生产一样快速周转赢利,而且形成了透支式的大量贷款负担,这些负担压得百姓无法增加收入。比如交通建设贷款太多,成本过高,公路收费就不会低,这会使整个经济发展成本提高,过度建高速公路、高铁,并非好事。中国消耗了本国和世界的大量的能源和资源,牺牲了自己的环境,连首都对雾霾都束手无策。可是换来的就是,出口一双鞋子利润的1.3元,一件衣服利润低于1元钱。总之一句话,中国模式虽然形成了大发展,却不易产生中产,缺少足够的中产,想转型增长方式是不可能的,恐怕不得不无奈地回到老路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2-15 17:31:10
支持楼主发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5 17:33:30
不能不挺楼主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