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上说,很多地方政府在发放消费券。用来刺激内需消费。
这是个好事,毕竟是不领白不领。
但是,有一个细节一直没看到新闻工作者报道,就是,这些券如何回兑呢?里边会不会有猫腻呢?
我想像了几种可能,供大家参考。
1、企业拿券到财政100%的回兑--这对老百姓和零售企业来说都是好事,政府出对老百姓出血很少见到这么痛快过;
2、企业拿券到财政按折扣回兑--比如是五折,这对老百姓好像影响也不大,但是零售企业就要琢磨了,怎末能够平衡,至少自己不亏本吧,是不是可以把价格抬高点呢?所以,这样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小范围的通货膨胀啊,因为消费券就是一种临时性的货币啊。
3、企业拿到券财政不回兑---这不是什么不可能发生的事。通过对券的使用范围限制是可以增加圈内企业的销售额的,支持了政府政府以后会少穿点小鞋给你,现在财政紧张等以后慢慢研究,等等理由都可能出来的,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淘宝大家都用过吧,里边有的店用优惠券的,就是店主自己背的。
不展开讲了,并不是要把政府往坏里想,只是,如果没有一个清晰透明的操作办法,会把一个好事弄成坏事的。

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收藏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