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出于职业习惯还是对这次思考的连续性的需要,先写个“必要性说明”都是需要的。对于我自己,这次的考试是我所经历的数次大大小小的考试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尽管相对于的高考来说,时间长度上还远远不及,但我有意识到这次考试对今后的意义。我不是金融专业本科的,虽然四年的基础学习中有许多相关的知识,但由于强调的重点不一样,理解自然不够深刻,有些东西自己似懂非懂,却没有想到弄懂的焦急情绪(长时间以来,正是这种情绪推动自己去思考)。记得閰肃老师在某个百姓选秀节目当中把“专业”二字的定义为,从事这项工作而非短期内接受相关的教育。这样算来,我算是一个不够专业的专业人员。这种“不完美”使我在工作当中迫切需要CFA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点,我到现在逾感强烈,而在复习考试时,这种焦急的情绪并没有体现在对知识的渴求上,这是因为考试本身的时间压力,使我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想通一些问题”。现在写下这篇感想的必要就在于,我必须明确我对CFA知识体系的需要不是通过一次昂贵而艰难的考试,而是整个职业生涯(这样想来,多投入几千块钱也是值得的)。同时,对于早已下定“必定攻下城池”决心的我,再次考试是一定的,因此此次的经验对于再考的借鉴意义非同寻常,我再也不会获得像这次一样的真实的“模考体验”,对题型题量难度以及时间把握的控制,这些“体验”如果不加以记录,那么“失败”就会显得更加“失败”。对于看到此公开感受的其他我认识和不认识的人,想必一个“负面”的榜样与成功经验同样具有意义。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也需要将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并分享出来,才会体现他思想的价值,人的瞬时记忆只有3秒钟,再怎么具有启示意义的想法如果不加以有效保存也只是转瞬即逝的流星。对于已经通过考试或是成为Charter holder的成功人士,也请不要鄙夷一个非专业人士的笨拙,只当是饭后笑料即可。
备考
时间—8月底报名对于要求至少18个周复习时间的一级考试来说已经略显紧张,加之中间出差的时间,真正放在书的时间就更达不到要求了。一边工作一边考试确实不能和专心扑在考试相比(现在我仍然后悔没有在学校的时候参加考试,那个时候每天可以有那么好的教室和学习气氛,如果坐在明德教室的椅子上,精力真的可以非常集中)。所以这一次我打算从这个月就开始备战年底的考试,我需要做一个长期的打算,像是高考时的总复习阶段,全面且深入。如果也有同样对考试感兴趣的人看到此文,也希望你能够及早开始。对于以为小聪明或考试技巧可以帮助侥幸过关的人(也包括半年前的我自己),我想说,通过的那35%里只有不这么想的人。还是那句话,如果你不认为这个考试对你的整个职业生涯至关重要,请不要浪费血汗钱。
教材、notes与参考书籍、培训班—待续
理论与实践结合—待续
考试—待续
考后—待续
竞争的心态—待续
alexyzhuo  金钱 +50  奖励按照notes顺序学吧,L1就别找shortcut了,notes共5本,应该包括全部LOS,你再对应着找找 2009-2-22 20:5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