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的话题是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它的普遍性在于用哲学思维来抽象的话,这个话题其实就是两个关系:
学与用的关系;
商与儒的关系。
这个话题不是经济学的学术问题,随便谈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学与用的关系:从客观方面来讲,就是被你学的东西要有用;从主观方面来讲,就是你学了以后要能用。
我们先来分析现在学的东西有没有用。
具体到这个大学的论坛,这里有两个“用”,一个是指“学生”和“教师”所“用”,以这个“用”作为出发点,显然现在你们在学和在教的书本知识都是有用的,否则学生过不了考试关,拿不到毕业证书;教师过不了业务考核关,学生都不及格,教师自己就下课了。
另一个“用”,是指学到的东西到社会实践中能不能用。这就大有讲究!
我公司在招聘的时候,都是由业务部门先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提出招聘需求,然后由人事部门根据需求开始对社会招聘。应聘者的材料来了以后,由人事部根据应聘者的专业、学历(学校)、成绩、经历、形象等静态资料先粗选,然后面试,再请业务部门的经理面试;合格者签订合同,两个月的试用。事实上试用后合格的,往往并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不是书本知识掌握的最好的;其中不少人所从事的岗位,与学的专业根本“不对口”。一句话,能否胜任实际工作的需求,往往不取决于“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而是“对岗位适应的能力、对岗位所需知识的自学能力”。因为没有一个现实的工作岗位所需,与你学习的知识完全对口。
实际上现在大学生所学的,都是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对这些知识的把握,是很重要的,除了上面说的,你必须能过考试关,也在于这些都是进入某个行业最起码要把握的知识。
但是千万不要把自己所学的东西当成“绝对的真理”,当成“能用于指导岗位实践的万能理论”,因为你们所学的理论往往已经大大滞后于实践的发展了——经济学的理论更是如此。
所以聪明的大学生,在学习上述理论的时候,会注意从中悟到一种学习的方法,会联系实际,会分析自己学到的东西,哪些还能适应实践的需要,哪些是已经过时的(只能用于分析经济不发达时期的现状)。同样道理,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能教自己的学生过考试关,更能教会学生自学的能力,教会学生把学的东西与实践联系和结合的能力。
有个学金融的大学生,我问他,知道保险公司是怎么运作的吧?他说得头头是道。我问他,你知道保险公司的损益规律吗?他又给我做了理性的分析。但是我告诉他,事实并非如此(我在中央银行干过十几年),以人寿保险为例:中国所有这类保险公司前6-8年都是亏损的,因为第一年的“营业收入”(不是利润!)的40-50%会作为成本付出,其中大部分是给经销人员的回扣,但人寿保险是长期的保单,第一年进入的客户,以后每年都会付保险费,从第二年开始,公司就不必为这个保单给经销人员回扣;6-8年后,保险公司不仅能盈利,还能聚集相当于资本金几十倍的资金……我又问他对银行业务是否熟悉,他说了一大通存贷款业务的发展规律。事实上银行铺网点、管理和运行这些网点的成本都是很高的,以前主要为了吸收存款;现在其他金融机构(保险、基金、证券)都很少有这么密集的网点,他们宁可付代理费给银行,请银行代销自己的金融产品,银行也在努力把自己的网点做成金融超市,所以,以存贷款作为银行主要业务发展的时代早已过去了,银行要大力发展的是中介业务和其他“资金和投资业务”;银行最头痛的就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与综合经营的问题。
至于“虚拟市场”的运行规律、虚拟市场与“实物市场”之间的关系等,更没有一个大学生能够说清……所以我们现在的经济学实在是太落伍了!而死啃书本知识的人,学习成绩再好,企业也是不会用的。企业需要的,是既能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尽快熟悉环境,尽快自学岗位所需知识的人。
楼主话题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商与儒的关系问题。
我同意楼主的意见,在商品社会的环境里,商是放在首位的,这里商与儒的关系,也有两个含义:
第一,就是楼主所说的,没有经济能力,干什么事都难,做学问也一样。
第二,是教授或作家的学问(讲的课、写的书),如果没有市场,不能赚钱,就没有在市场环境里生存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说,所做的学问一定要有用,要能被大家接受和使用,否则就没有价值。有些学者越出书越穷,不要怪“别人不识货”,应该反省自己做的学问是不是有用。
至于楼主说的跳槽问题,在这个大学的论坛讨论确实不太合适,我们可以用其他方式交流和讨论。
在这里,我想谈个“金字塔”的问题供各位参考:
人类的社会结构,永远是个“金字塔”。我们可以用两种方式论证:
一、 人类社会的分工,日益精细,所以交换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有交换,就一定不平等,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人类社会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也就是上一层的人,总是依靠在交换中“赚取”下一层的人的部分劳动成果而活着。从这个角度看,“食物链”的“金字塔”结构原理,就是人类社会金字塔结构的原理。
二、 用分形的观点来看,组成人类社会的任何“细胞(单位)”,都是金字塔结构的——饭店商场总是服务员营业员最多,领班其次,部门经理更少些,付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老板)最少;部队政府机关,当兵的多,当官的少,官越大越少;事业单位(学校医院)也是职工多,干部少,干部的级别越高越少……即使搞艺术的,也是金字塔结构——群众演员最多,专业演员少了很多,名演员更少,艺术权威最少……社会是由这些细胞组成的,所以社会的结构必然是个金字塔。
金字塔结构存在的合理性:
一、 自然界的山,不管在火山爆发时的形状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都会变成金字塔型,因为山的每一个“微粒”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只有在下层的微粒数量大于上层时(重心在支持面之内),结构才是稳定的。所以金字塔结构的稳定性最好。
二、 群居动物的结构也都是金字塔型的,再大的群体,首领也只有一个,但是这个首领永远是群体中最强壮的,最有“智慧”的,在它的统领下,群体能形成整体,群体只有在形成“整体”后,“整体的力量”才“大于个体之和”,一盘散沙是没有力量的。群居动物的金字塔结构,实际上是自然竞争的必然结果。
三、 从几何学的角度看,三角形是稳定结构中效率最高的形状。
四、 从逻辑上讲,金字塔的逻辑特征就是形式逻辑(圆是辨证逻辑);金字塔的静态稳定性最好(圆的动态稳定性最好);金字塔动态和高速时的稳定性是单向的,所以宇宙飞船都是金字塔型的。
五、 几年前我做过一个模型,是根据美国1998年测算洛伦茨曲线的实际统计数据:(我以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17版)第19章介绍的美国家庭的收入数据和财富占家庭收入的比例等为参考。请注意,我发现书中的表19-2印错了,对应图19-1 洛伦茨曲线的 60% 这个点,少了一行数据,该数据应为:60 0 27.6)
我将美国全国人口按收入高低分成五个层次,每层人数为全国人数的20%,根据数据,这五层人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3.6% ; 9 %; 15% ; 23.2%; 49.2%。先剪一个正方形,然后均分成五层,代表五个20%的人口。如果人均收入一样,每层都是总收入的20%,那么这个社会结构就是正方形。但是实际收入比例如上。于是我先剪下最下面的一条,最下层的20%人群,收入不占总收入的20%,而是3.6%,只有平均数的五分之一不到,所以必须“摊薄”,要把这条纸条横剪成5条,平铺后,成为金字塔的底。同理,第二条剪成2条……最后一条要竖着剪,因为这个20%的人收入为49.2%,要加厚,这五层人的收入形成了一个很稳定的金字塔。我们进一步研究会发现,收入低的人群收入差异小,收入高的人群收入差异大,所以对最高的一层再用这个办法剪一次(最高的5%的人,收入占总收入21%),如果做得足够细,我们就会发现,现在金字塔的顶上居然竖着一根天线!非常高,但是很细。这样的金字塔的底肯定比高要短,但是金字塔的稳定性取决于它的重心高度和底面积的大小,所以这个金字塔是非常稳定的,它的形状很像一个点香用的插座。
六、 现代经济的发展,主要靠高科技、靠知识经济。而高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科学的管理和策划、先进的设备、充足的资金投入——总而言之,要集中社会的优势资源,这些条件只有金字塔的上层才具备,如果社会结构是扁平的,就很难有效的集中这些资源,因此社会的金字塔结构对于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绝对是必要的。
所以我们不要去否认“金字塔“结构的合理性,更不要企图去改变人类社会的金字塔结构。
我还想说的是,人类社会的财富,也是个金字塔结构,但是这个金字塔是“倒”的,人类社会财富的分配是两个金字塔的重叠——最多的人在分最少的财富,最少的人在分最多的财富。计算机行业是个最好的例子——在低端的计算机销售和服务人员最多,但是他们每销售一台计算机,大概只有1-2百元的利润,但是他们要拉客户、要运送、安装、售后服务;在高端的比尔盖茨只有一人,拿到的利润超过最下层所有人员利润的总和。所以我们都知道“赚钱的不吃力,吃力的不赚钱”。
写到这里,大家也许会问,你说金字塔结构是合理的,不可改变的,又说“赚钱的不吃力,吃力的不赚钱”,你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是要我们“心甘情愿”的“吃力不赚钱”吗?
当然不是!
人都是有欲望的,人的欲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个人努力的动力。但是我们一定要看到,每个人的内因才是决定因素,不管你现在的层次在哪里,知道上述道理后,你不要怨天怨地,不要把精力和时间都浪费在叹息和徘徊上,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效率和层次”。事实上大家都在有意无意的做这样的努力,但是我用“走路或赛跑”来比喻,可能更容易说明问题:同在路上跑,总有人“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或白日做发财梦等着天上掉馅饼、不把精力放在走自己的路上,”,也总有人自己不积极上进,却把精力放在想方设法抓别人的辫子(或一些利益)、扯别人的衣裤,用阻止别人前进的办法来达到自己不落后的目的,这种时候,你一定不要以牙还牙,应该精力集中地走自己的路,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已经落伍的他想拉你也拉不到了,而他得到的,除了一些小的利益,大部分是你扔掉的缺点!至于你能被别人抓住的,其实大部分是你的不足和缺点!
当然,外因是条件和机遇,但是机遇永远不属于没有准备的人。
我要说的意思归结起来只有一个,那就是集中自己的全部精力,积极向上!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学生,一定首先要学好课本知识,但是不要把掌握课本知识作为唯一目标,一定要在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培养自学的习惯和能力。
节日期间有点空闲,看了楼主的帖子和大家的讨论,有感而发,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谢谢!
商与儒(余季方)
另:我在这里看到了楼主是个很负责、很愿意帮助别人、也很努力的人,我会用手机短信与你联系,很愿意与你探讨其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