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大师》写了亨利·詹姆斯的故事,在《玛利亚的自白》里,你又为另一位人物,圣母玛利亚发声,是什么促使你写历史人物,去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科尔姆·托宾:写完一个长篇小说之后,你不可能再次重复这种风格或者内容。在完成《大师》之前,我写了一个《黑水灯塔船》,这个故事非常“爱尔兰”,发生在六天内,在一个很狭窄的世界几个房间里的故事。我写完之后就想,我不要再写这么爱尔兰风格的故事。《布鲁克林》其实也是历史题材,只是里面是不为人知,不为历史记载的人物,写完之后感觉必须换一个更大的题材,可能也因为更有野心,作为一个作家,来回转换很重要。并不一定是说哪个故事更有分量,作家的任务就是描述这些不为人知的人物,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形象,让人牢牢把他们记在心里。
新浪读书:《大师》是一个特别缓慢,特别悲伤的故事,你在写作的时候参考了亨利·詹姆斯的资料等,写作过程中是如何把传记当中的真实人物跟小说结合起来?
科尔姆·托宾:写完这部小说,我才发现用了自己的很多故事在里面,写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有的时候有我就是亨利·詹姆斯的错觉,我读他的信,包括后来我让他的长篇小说中的细节发生在他自己的生活里,有的则完全是虚构的,虚构的东西紧挨着放在一个真实的细节,亨利詹姆斯跟我有很多相似:家中排老二,作家,同性恋,远离自己家乡,所以我老可以拿自己的经验提供给他。
新浪读书:你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发生在母亲的情节,比如小说集《母与子》均围绕母亲与儿子的关系,母亲这个角色对你的写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科尔姆·托宾:我曾经认识一个人,也偶然听到关于他的一个故事:他的母亲出嫁到了山脉另一边的人家,生活不愉快,经常偷偷喝酒,跟丈夫吵架后离家出走,那天下了暴雪,那个母亲就在半路冻死了。我想把这个故事写成小说,就是这本书里的《长冬》,一开始不知道从哪个人物的视角来写,后来决定以儿子的视角,写完才发现是我自己的视角。
几年前我的母亲去世,我自己的意识就涌现到了这个小说里面。那个冬天我去那个村子收集细节观察,这些细节放在小说里。故事写的是我和我母亲的故事,是跟我没有关系的、发生在西班牙的故事,但我确实是这样写了。
新浪读书:你是否经常在小说中投射进亲身的经历,或者说你认为写作应该如何处理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科尔姆·托宾:比如我在《长冬》里写性暧昧,却不曾真正发生的状态(almost sex),终于有一天我觉得写得很疲倦,于是就写了《巴塞罗那,一九七五年》。这个故事完全写的是我的自己亲身经验,每一个小细节都在我身上发生过,原来这么多年一直在写别人暧昧含蓄的故事,避开自己的故事,其实在写的一直是自己。我的经纪人看完之后说,绝对不能出版这个。后来这个小说发表在一个作品年选里,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读了这个小说之后无法入睡,爱尔兰一个广播电台,甚至打电话让我上这个节目,让我对听众进行自我辩护。
很奇怪的是,有人看了《母与子》中《三个朋友》的那一篇,邀请我去参加嗑药的派对,这个故事完全是虚构的。所以有时候去写经验里没发生过的事,反而对于小说而言也是有利的,作家所做的只是想象。所以这两种状态都是很重要的。
http://book.sina.com.cn/z/ColmToi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