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919 0
2015-12-22

3603.星际物质能量的交流

2015.12.21

仰望太空,繁星点点,似乎杂乱无章,其实有着内在的秩序。

我们能够看到的繁星主要是恒星,只有就近的少量行星可以进入我们的视野,而恒星发光不是燃烧自身物质,而是燃烧来自太空和星际交流的正负电荷!所以,才能持久,而不会像煤炭一样化为灰烬。

正负电荷,看不见,摸不到,却是宇宙间最广泛的物质,也是基础的物质,所有其他物质形态都来自正负电荷物质形态的转变。

电子是正负电荷一定规模的聚集形态,光子是正负电子的对偶聚集形态,中微子等其他基本粒子也与正负电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正负电荷的基本物理属性才会影响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存在形态。

据说质子的质量是电子的1836倍,而质子是拥有核外电子的基本粒子,也是最小的原子形态。为什么只有质子拥有核外电子,而中子没有?质子、中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氚辐射电子的结果可能转化为氦3,成为所谓弱相互作用力的物理基础。而化学元素周期表上没有中子的身影,说明中子可以转化为质子,或氢同位素“氕”(质子是“氕”的离子形态)。核事故中发生的氢气爆炸,应该是大量中子转化为氢同位素“氕”造成的。

不是所有的中子都可以转化为质子,原子结构中的中子是相对稳定的,只有“氚”结构中的某个中子相对容易转化为质子,即一个质子与两个中子结合存在不稳定状态。那么,两个质子与一个中子的结合是否稳定呢?氦3没有放射性,说明两个质子与一个中子的结合相对稳定。

传统物理学认为恒星的热能来自氢、氦聚变,可宇宙射线证明氢、氦同位素可能同时产生于正负电荷的聚变,所以人类通过氢、氦聚变开发能源的努力至今没有成功。

传统物理学认为热能现象来自分子间的振动,我认为光子密度决定物体和环境温度,而光子可能存在电中性光子和偏正电荷光子、偏负电荷光子,三种类型。电中性光子由一对正负电子对偶形成,偏正电荷光子由两个正电子、一个负电子对偶形成,偏负电荷光子由两个负电子、一个正电子对偶形成,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物理属性决定偏电荷光子可能存在核外电子,偏电荷现象是其离子形态。

光合作用我们已经耳熟能详,说明光子与化学元素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燃烧现象是化学元素裂变为光子的逆过程。质子、中子的差别,仅仅是一个偏电荷光子的差别,偏电荷光子的对偶聚集可能是化学元素形成的物理原因。至于放热现象是由哪种光子决定的,还是所有光子共同决定的,通过实验才能知道。

现代物理认为宇宙,也就是星际空间来自一次奇点的爆炸。那么,奇点是如何形成的呢?

同电相聚和正负电荷对偶聚集是正负电荷的基本物理属性,所以太空物质可能形成对偶聚集,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条件产生正负电荷的交流,也就是放电现象,放电现象的实质是正负电荷聚变为光子的过程,而高密度的光子可能同时形成氢、氦,两种初级化学元素,其中百分之五十为偏正电荷物质,也就是所谓正物质,百分之五十为偏负电荷物质,也就是所谓反物质。其中与原聚集电荷和偏电荷物质相同的部分继续其后的聚变,不同的部分转化为宇宙射线,宇宙射线的形成其实是一种排斥现象。

化学元素的形成需要耗费大量的光子,这是一种吸热现象,必然导致环境温度的降低与核聚变的相对停止,可能是星球内部层次形成的物理原因。星际空间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的有限性决定星系发育的规模和速度。

如果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是星系形成的物理原因,星系的对偶与系统内正反物质星球的对偶就成为必然的物理现象。正物质星球聚集正电荷,反物质星球聚集负电荷,通过交流正负电荷共同成长,这种交流可能是等量的。而伴随星球内部新的对偶层次的形成,必然在太空的一定区域对偶聚集相反电荷和偏电荷物质,达到一定程度和条件形成对偶星球。所谓小行星带和光环,可能是这种聚集的过程。

宇宙射线主要是恒星之间的物质交流形成的,行星是受益者。行星的大气层和表面物理环境由宇宙射线的密度和宇宙射线引发的行星大气边缘原子级别的核聚变、核裂变决定,所以不同轨道的行星具有不同的大气成分和不尽相同的地表物质成分,地球环境恰好可以形成碳、氮、氧三种生命元素,所以生机勃勃。而月球是反物质星球,排斥太阳宇宙射线,尽管与地球近在咫尺,没有地球环境。但受益于这种核聚变、核裂变产生的偏负电荷物质,也就是所谓反物质成分。

综上所述,星际物质能量的交流主要是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的交流,前者很难发现,而后者相对明显。

地球表面直接来自太阳的阳光非常有限,主要依靠太阳宇宙射线化学成分裂变为光子形成。所以,阳光没有照亮和温暖太空,而地球大气边缘向阳的一面有厚达数千千米的热层。歌颂太阳,其实是歌颂太阳宇宙射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