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1360 4
2015-12-22

谈及城镇化我们并不感到陌生,因为城镇化在中国正处于进行时。随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深水区,中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1]的概念,旨在让更多的人能够跟上改革开放这一潮流脱贫致富。然而我们在城镇化过程中也注意到了,中国的城镇化并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城镇化的道路。因为西方发达的市场国家城市化模式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基本上同步,缺乏统筹安排,也没有科学的城市规模概念,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没有受到城市领导层足够的关注,导致后来的所谓的“城市病”[2],而且容易出现“反城市化”倾向,即穷人涌入城市,富人纷纷逃离城市,搬到郊区或者乡村住。以上这些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作为后来兴起的发展中国家理应避免这种情况,走适合自己的城市化道路。

然而中国国情不是运用简单的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既能够完全走上城市化道路的。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自己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从1990年到2013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如下:

表1:1990——2013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统计表

  

年份

  

城镇化率

年份

城镇化率

年份

城镇化率

1990

26.41

1998

33.35

2006

44.34

1991

26.94

1999

34.78

2007

45.89

1992

27.46

2000

36.22

2008

46.99

1993

27.99

2001

37.66

2009

48.34

1994

28.51

2002

39.09

2010

49.95

1995

29.04

2003

40.53

2011

51.27

1996

30.48

2004

41.76

2012

52.57

1997

31.91

2005

42.99

2013

53.73

表2:2011——2015年上半年我国产业结构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城镇化取得了不少成绩,在维持第二产业比率(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的水平上,逐渐提升第三产业比率人口,而且城镇化率一直逐步提升。但是到现在为止我国人口城镇化率离西方发达国家的90%依然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中国城镇化依然处在进行时!面对中国现状: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北京、天津有大量的农民工不能和城市人口享受相同的福利、社会保障、教育资源、文化医疗资源。因为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农村人和城市居民在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中国在城镇化问题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中国当下阶段因为如何走下去?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其中厉以宁老先生指出“老城区+新城区+农村新社区”[3],即改造原来的老城区,逐步拆掉老城区中的棚户和老化建筑,维修古老建筑和进一步美化,迁出污染性企业及大型工业企业;在老城区周围郊区建立新型城市,将老城区迁出的企业集中在此以便政府集中管理帮助,并在新城区建立居民住宅去和一些社会服务设施,使其形成新的城区;在农村由政府带头,鼓励居民改造旧房屋,建立新社区,政府负责建立起相关社会服务性设施。厉老认为,新社区建设是现阶段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一项创新,它将原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改成社区管理模式,这样既使农村进一步向城市靠拢,又给农民增添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方式。

在我看来,中国从1949年,城市132个,至1978年全国城市总数193个。改革开放后10年,即至1988年,城市数达434个。从1988至1997年,城市数量增加到608个,截止2014年,我国城市总数为661个。(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面对全国将近14亿人口,以我国目前城市发展状况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想城乡人民缩小差距,在城镇化上向前迈进,要么是扩大原有城市规模,要么是就地建立新城市,或者在原来大城市周边建立城市群。首先,针对扩大城市规模这一点,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种城市难度较大,而且这些城市容纳的人口已经非常之多了,扩大规模就会引来更多的人,相应的就会有更多的就业需要解决,而解决就业就必须要更多的企业进来,这已经是不现实的路径了,针对这一类特大城市,只能是在该城市周边建立城市群,利用大城市对人的吸引力,把更多的人引到周边城市,并在周边城市迁入企业解决就业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带动大城市周边经济发展、缓解大城市人口趋于饱和的压力,又有利于提高城镇化率。扩大城市规模适合的是城市规模较小、城市周边是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而且城市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适合扩建的城市。这样一来,通过城市扩建,该城市周边的居民就可以脱离农村,在城市找到一个有稳定收入而且收入比在农村高的工作。城市规模一旦扩大,势必需要更多的企业工厂来填补,这样就要鼓励有条件者创业,或者引入企业,这样相应的也会带来大批工作岗位。至于建立新城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适合建立城市的地方基本已经建立了,所以这种方式似乎已经不可能了,但是新城市不行我们可以在原来的农村建立类似与城市的社区,使得社区的社会功能特别是服务性功能向城市靠近,这也就是厉以宁老师所说的农村新社区。农村新社区就是在新土地或原来旧住房区建立新的住宅,将农业生产规模化,根据地方条件专业化、规范化农业生产,完善各项公益性设施,社区组织生产、采购、销售,形成规模效益。现在我国正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主建立城市群,以此来拉动城镇化向前推进,一些城市二线三线城市也在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努力扩大城市规模,农村也在根据地域特点建立适合自身的社区。但是越向前推进问题似乎也越来越明显。城乡二元体制和城乡分隔的二元户籍制度始终是阻碍城镇化进程的屏障,因为有户籍制度,使得农村人在城市始终无法享受和城市人相同的待遇,而且一些企业也对农村求职者有歧视,使得农村人在城市只能找到相对来说比较低档的 工作,这样更加拉大了城乡差距,与城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还有就是建设农村新社区、改造老城区、建立新城区及晚上各种基础设施需要很大一笔资金,这些资金从哪里来?资金不足肯定这些都无法完成。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问题,毋庸置疑农村人口在现今阶段与城市人口素质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简单的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或者建立新城市让他们在形式上变成城镇人口是无效的,素质提高不上去他们还会返贫,及时在城市他们也只是做一些最低级最简单的工作收入无法提高,一直会需要政府的协助。其实,城镇化进程中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只是提出了几个比较典型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我觉得首先应该解决城乡二元体制问题,减小城乡居民在各项资源分配、各种发展机遇上不平等的问题。看看下面图表所展示的数据:从上面可以看出从09年到13年,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并没有缩小,而是有一定的扩大,这是并不易于城镇化的。正是这种城市与农村的不平等才导致户籍制度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只有让城市居民身份不那么高贵,让农村居民身份不那么卑贱。只有这样,当放开户籍制度的时候农村人才不会瞬间大量涌入城市造成混乱,户籍制度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针对问题二,资金问题。厉以宁老师提到我们可以设立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投资基金[4],我觉得光这样还不够,为了缩小城市和农村差距,加快农村向城市靠拢,实现真正城镇化,还需要专门设立农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前面所提到的城镇公共设施投资基金用于一般方面,例如老城区改造修缮,新城区建立,相应的还要有一定比例分配给农村。而后者专门用于建设农村新社区,当然光给农村资金援助肯定不行,这样的脱贫很容易让农民返贫,比如家里主要劳动力失去或者有人犯重病就很容易让他们再次进入贫困状态。所以这个投资基金一定是不仅要建立相关基础设施,更要按照地区特点建立最合适的经济发展方式。只有利用民间资本才能让中国城镇化建设早日完成。  结  论

目前,中国正走在城镇化道路建设关键路口,我们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老路,那样只会面临同样的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问题,而且要想尽快赶超西方国家,我们必须找到一条更加高效化的道路。其中,扩大并调整老城区、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城市群和建立新城区把有条件的城市进一步扩大这些都是我们正在实施并且逐渐取得了一定效果的措施,然而,建立农村新社区,由于政府力度不够大和地方积极性不高或者资金来源不足,这方面很少有地方做的很突出。所以,接下来我们不光要继续做好前面几条措施,我们还要更加强调建立“农村新社区”,如果不把“新社区”作为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的一部分,不实行“就地城镇化”的做法,几亿农民全部涌入老城区或新城区,同时又要做到社会保障一体化,到时候肯定不仅会打乱现有的城市秩序引起社会混乱,而且农民的生活水平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另外在城镇化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必须要用合适的符合实际的方式解决。在建立城市群和扩大城市规模中,如何做到人口非理性流动,如何解决流动过来的人口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问题?如何解决因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体制给城镇化带来的阻碍?如何解决城镇化所需巨额基金问题?如何解决农民的自身教育问题不至于让他们再次返贫?等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城镇化建设中逐步解决。控制人口非理性移动,可以逐步放开进入城市的门槛,中小城市先降低门槛,然后逐步放开较为发达的城市,最后放开大型城市,让人口逐级流动,这样就不至于让大都市变成大堵市。至于社会保障一体化,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消除制度壁垒,进一步平等化城乡居民待遇了。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体制则需要在发展中在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是逐步放开,这是一个长久的缓慢的过程,而建设资金问题,则是利用民间资本加快建设进程,设立城镇发展建设投资基金和农村发展建设投资基金,共同发展城市和农村以及加大对农村的帮扶力度。这样才是高效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2-22 17:49:25
借贴回复水一下经验,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24 01:17:37
上面那个表,中国城市化的速度还是蛮快的,太快了不好会产生不均衡和引发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要赶超发达国家没有什么必要,该怎么发展还是怎么发展,该走的路工业化,去工业化,还是要走,经济规律有客观性,跳的太快适得其反。

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存在什么问题不清楚,可以详细了解一下,我看了几本西方的城市经济学方面的书,

发达国家是大量人口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美国18%,拉美和日本大约30%左右,我国的特点和美国类似,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控制在那个总量左右比较合理。

特大型城市一般是一个中心城区,然后是城市空心化,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周边出现一些次中心城区,服务业工业较多集中在次中心城区。还有就是城郊化趋势,次中心和中心城区之间辐射到的地区城郊化。这种发展模式比较合理,既可以发挥城市的规模效益,又可以在人口密度,通勤,社区服务等各方面大城市病之间做取舍取得平衡。

总之就是不要搞得人口密度太大,往大了搞就行。

农村新社区没有研究过,不过感觉意义好像不大。因为中国每个省有省会城市,下面有地级城市,下面还有县级城市,在下面还有镇。有这么多级别的城市覆盖面已经很大了。城市的产生,发展主要就是搞工业,服务业,社区,医疗,教育规模效益,农村新社区怎么搞,以乡和村为单位?乡里和村里的房子都是星罗棋布散在地里面怎么搞城镇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24 01:31:02
还有就是,东南沿海的城市群的问题,人口过多集中到东南沿海,中部和西部没得发展也不好。我认为中国各个省,可以看做是欧盟各个国家,欧盟各个国家都有首都。把中国各个省的省会,当成欧盟各个国家发展自己首都的方式去发展成为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人才中心高地。每个省的省会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下面地级市,地级辐射带动县级城市发展。这样每个省的省会带动全省发展,全国发展的会比较均衡一点。

中国的发展均衡很重要,这样可以大大减轻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过快带来的全国范围内的一系列资源错配的情况。

譬如,新疆,甘肃,蒙古,兰州什么的省,面积这么大,省会城市,大学才那么两三个,一座211大学也没有,一座958大学都没有,好的医院没多少。而北京那么小点地方,有那么多大学,那么多医院。这个属于人为的规划上的失误和不合理。

试想一下,欧盟有那么多国家组成,为什么人家欧盟那么多国家,内陆那么多城市发展的都比较均衡。就是因为欧盟很多小国家,都把自己国家的首都重点发展,所以在城市发展上不存在沿海地区几个大城市超发展,内陆城市不发展的情况,而是非常均衡的,城市发展的都不错,欧盟整体区域经济不存在很大的不平衡。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内陆省会城市建立大学,211,958大学,或者从北京上海这些人口稠密的地区搬过去几个。大学的数量要和当地这个省的人口数量匹配,老少边穷地区的高等教育要优先发展,优于所有其他事项排在第一顺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30 13:39: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