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4913 26
2015-12-24
忽如一夜北风来,雾深霾重已消遁!


FCDC09B9EAEDD0FD378CADC8883531F0.jpg
(图片来自网络)

在《待到雾霾天,“等风来”谈雾霾经济学!》这个帖子中,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讨论了雾霾相关的问题,重视雾霾也是一个公民应有的态度,里面有些很有价值的言论。今天,我们来谈谈如何治理雾霾?在谈雾霾之前,先来看看过去20世纪中发生了比较经典的案例,对于现在可能是具有借鉴和思考,可能我们的情况需要特殊对待。治理雾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非一日之功。

1.欧洲伦敦雾霾事件:

1952年12月4日至9日(注:时间也报道说是12月5日至10日),伦敦上空受高压系统控制,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伦敦城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马路上几乎没有车,人们小心翼翼地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进。

据史料记载,仅在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加。这次事件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毒雾事件”,也成为了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2.治理过程

1953年伦敦专门成立了the Beaver Committee(比弗委员会),用来调查雾霾事件,制定对策。

1956年英国颁布了《Clean Air Acts》(清洁空气法案),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强制伦敦市区的工业电厂等全部关闭,只能挪到郊区,城市里设立无烟区,无烟区里禁止使用产生污染的燃料,下国为伦敦市区一个烟囱被拆除。

英国开始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用灶,减少煤炭燃烧,改天然气,冬季集中供暧,家用壁炉改造费用政府补贴70%,违反规定的人严惩,10-100英镑罚款或3个月监禁。

治理污染道阻且长,1957年到1962年,伦敦又发生了12次严重的雾霾事件。

1968年,英国又扩充了《清洁空气法案》

1974年,英国颁布了《污染控制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规定机动车燃料的组成,并限制了油品(用于机动车或壁炉)中硫的含量。

到了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则进一步降到5天。

1980年之后,汽车数量暴增,尾气开始替代煤炭燃烧,成为主要的污染源。

1993年,所有英国出手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减少污染。

2008年2月,伦敦对大排量汽车的进城费升至25镑每天,闹市区停车位月租高达650镑,全球之首,市区车流量得到有效控制。
640.webp.jpg
(这个图:为了治理雾霾,首相都骑自行车了)

3.美国落砂机

1943年7月26日清晨,当美国洛杉矶的居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的景象让他们以为受到了日本人化学武器的攻击:空气中弥漫着浅蓝色的浓雾,走在路上的人们闻到了刺鼻的气味,很多人把汽车停在路旁擦拭不断流泪的眼睛。政府很快出来辟谣,这不是日本人的毒气,而是大气中生成了某种不明的有毒物质。

1958年,洛杉矶。连续3天雾霾之后,一位女士正擦拭不断流泪的眼睛。她准备呼吸一瓶由城外采集的新鲜空气。瓶身上写着“如水晶般透明的空气”

这是洛杉矶有史以来第一次遭受到雾霾的攻击,这里的居民们以为这只是偶然的天气现象,他们不知道他们面对的将是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雾霾战争。

4.治理过程

1955年9月洛杉矶发生了最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两天内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这时政府才开始意识到雾霾的严重性。加州州长奈特(GoodwinJ.Knight)于是指派一名专家巴克曼(ArnoldO.Beckman)成立一个委员会负责空气治理。

在经过一系列调查后,巴克曼的委员会提出了六条建议,其中包括放缓重污染行业的增长,建立高效公交系统,逐步淘汰使用柴油车等。在此后的几年,洛杉矶政府开始着手解决污染问题,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成果有限,这一情况直到1970年《清洁空气法案》(Clean Air Act)的出台才改变。

“1970年的《清洁空气法案》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这之前洛杉矶的监管者在面对全国性的汽车和石油巨头时往往有心无力,但《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标志着全国范围内污染标准的制定成为可能。”雅各布说。

实际上《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并非一帆风顺。美国国会最早在1967就通过了最早的《清洁空气法案》。这部法案的主要内容是扩展了联邦政府在环保方面的职能,但没有制定检测标准和强制措施,最终它被证明是一部失败的法案。

到了1960年代末,随着美国民权和反战运动的高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0年4月22日这一天,2000万民众在全美各地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呼吁保护环境。这一草根行动最终直达国会山,立法机构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后来这一天被美国政府定为“地球日”。

民众的努力促成了1970年《清洁空气法》修正案。这部新的法律在后来的环境保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新《清洁空气法》将大气污染物分为基准空气污染物和有害空气污染物两类,并第一次界定了空气污染物的组成。在法律草拟过程中,洛杉矶在整治环境污染方面的众多经验被拿来参考。同一年国会还授权政府组建了环保局(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来负责监督法案的实施。

1960年代末催化式排气净化器(CatalyticConverter)的发明从技术上解决了汽油燃烧不完全的问题。于是监管者依照新的法律,规定所有汽车上必须装上这种净化器。政府的新规马上遭到了汽车制造商的激烈抗议,他们一开始抨击这种装置在技术上不可能实现,而后又抱怨成本太高。他们的抗议导致这个法令一度中止,一直到1975年所有的汽车才实现全部安装净化器。此举被认为是治理洛杉矶雾霾的关键。

与此同时政府敦促石油公司必须在成品油中减少烯烃的含量,这种物质被认为是造成光化学污染的主要物质;加州的环保机构还提倡和开发了用甲醇和天然气代替汽油的新技术,因为这些燃料的尾气排放量只有汽油的一半。尽管甲醇因为价格原因没有成为汽油的替代品,但这些措施第一次让石油公司感受到了威胁,促使他们去开发更加清洁的汽油。

通过长达十余年的努力,洛杉矶的空气开始慢慢转好。根据环保部门的统计,洛杉矶一级污染警报(非常不健康)的天数从1977年的121天下降到1989的54天,而到了1999年这个数字已经降为了0。蓝天白云重新出现在洛杉矶的上空,城区的人们大部分时候都可以清楚地看到70公里外的巴迪山(Mt.Baldy),而做客洛杉矶道奇球场(DodgerStadium)的客队球员也不再需要氧气罐完成比赛。

“治理雾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洛杉矶从1943年第一次雾霾的出现到1970年《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经历了整整27年。在这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来自汽车公司,来自石油公司,此外还有政府和立法者的不作为,”雅各布说,“如果你回过头去看,你会发现真正推动这项事业的是那些普通的民众,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洛杉矶时报》,没有哈根斯米特,没有‘地球日’上的示威群众,我们今天肯定还会生活在雾霾当中。”

(内容摘自网络以及《雾霾之城》一书!)




大众网-齐鲁晚报报道——《治理雾霾这些国外经验值得借鉴》:

1. 英国:自行车代替汽车

1956年,英国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主要立足点在减少煤炭用量。为此,英国政府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并在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将烧煤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迁往郊区。他们又颁布法令,要求工厂按更高标准建立烟囱。

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治理污染的重点为治理汽车尾气。政府要求所有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剂以减少氮氧化合物排放,又针对私家车征收天价的进城费和停车费,控制私车流。同时,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伦敦计划在2015年前建立2.5万套电动车充电装置,电动汽车买主将享受高额返利,并免交汽车碳排放税,甚至免费停车。自行车交通也被政府作为支柱,计划建设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英国的高官们都以身作则,控制公务用车。2009年的一天,首相卡梅伦骑自行车上班,而副首相克莱格则在坐地铁。

2.美国:划区域管理

美国采取区域环境管理框架,打破州的界限,依据地理和社会经济,将全国划分成十个大的地理区域,设立区域办公室,进行统一管理。环保机构有权进行立法、执法、处罚,并通过强制执行手段和监控、技术改进等相结合的方式协调开展工作。比如加州一带的环保机关,制定并推行空气质量管理计划,借助排污许可、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等方式,促进减排,终于在八十年代降低了洛杉矶的臭氧浓度。

实时监测小颗粒:美国环保署1997年根据《清洁空气法案》,又设立了专门针对大气PM2.5含量的标准,以便更好检测过去被忽略的这类细小颗粒物。美国对PM2.5的管理重点是严密监控、实时公开、立法规范。

他们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数以千计的颗粒物检测站点。环保署的官方网站,面向公众告知测得的空气质量指数。其中PM2.5参数每小时更新一次。为了更直观,网站通常通过六种颜色表示空气污染情况。绿色表示“良好”,黄色、橙色、红色、紫色依次加重,酱红色则表示“危险”。民众还可要求环保署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指定地域的空气质量。


《施云飞:国外治理雾霾有哪些成功经验》节选:

通观全球成功治理空气污染国家的经验,不难发现都有共同之处:一是严格的立法和执法及惩处,确保环保的权威性。如巴西在1981年8月公布了《国家环境政策》,为环境保护确定了基本法则,建立了国家的环境管理体制。二是成立专业职能部门,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三是政府、企业和民众三方共同参与和协作,使环境治理成为全社会参与的事业。四是重视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和科技含量的提升,减少排放的同时降低能耗,实现了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兼顾。



中国如何治理雾霾也是一个难题,集众人之智来谈治理雾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2-24 14:42:45
我们的电动自行车在很多城市已经被禁止了,只能说呵呵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24 14:44:13
资本主义深受环境污染带来的伤害,我们创新发展,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24 14:49:37
哎。。。蓝天白云成为奢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24 14:54:5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24 14:55:33
hy880121 发表于 2015-12-24 14:44
资本主义深受环境污染带来的伤害,我们创新发展,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