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实践表明,水土保持就是最大限度减少原始地貌水土流失和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有效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使人类与环境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因此,只有努力搞好水土保持,才能有力地促进新型现代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发展。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康玲玲等研究人员在汉斯出版社《水土保持》期刊发表了一篇文章,探讨了水土保持与发展新型现代农业之间的关系。水土保持是发展新型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对改善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中指出,水土保持为新型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改良土壤,为新型现代农业奠定基础;减少自然灾害有利于新型现代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为实现山丘区新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严重的水土流失正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着农业发展,困扰农村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开展新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的同时,需要努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对此,研究人员就做好新型现代农业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下是文中描述。
1. 提高对于新型现代农业发展与生态安全关系的认识。通过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学习与研讨,提高新型现代农业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理清新型现代农业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关系。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选择合适时机采用相应条件下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势头,抑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走出一条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繁荣、生态安全和谐发展之路。
2.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安排新型现代农业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科学发展观对于新型现代农业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开展与实践有着全局性影响,决定着其发展的方向与道路。在具体工作中,要总结国内外农业发展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吸收国际先进的经验与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新世纪新阶段我省新型现代农业项目水土保持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3. 树立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保护水、土资源的理念。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水”的流失将使得人类失去生存基础;土壤资源一旦受到破坏,修复起来十分困难,尽管现有土壤修复技术有多种,但其所需的成本极高,修复的周期也很长,必然使社会、经济、农村建设和农民生存的方方面面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牢固树立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保护水、土地资源的理念,把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作为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成为开创新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扭转“重经济增长和农业生产发展、而忽视水土保持”的观念。
4. 提高林草覆盖率,增加降雨入渗,有效增枯减洪。在水土流失地区加强林草植被建设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林草防护体系,提高林草覆盖率,以增加林冠截留,草地滞留,减少地表径流,减缓流速,增加降雨入渗,提高区域水源涵养和土壤抗旱能力,最终达到有效增枯减洪,促进新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
5. 加强新型现代农业水土保持措施的试验研究。由于农业开发的水土保持措施还不太完善,农业水土保持的科技含量还比较低,即使是前述的农业耕作措施也具有适应区域与相关条件的局限性,故现有的大部分农田(尤其山丘区旱地)和果园还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因此,提高农业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迫在眉睫,况且也不能完全依靠水土保持部门研究成熟后拿来应用。建议在新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期间,加强适合于当前农业发展结构的水土保持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并做好农业水土保持的示范推广工作,积极引导农民做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水土保持,以促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来源:尔湾文化/汉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