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说去年“创新”这个词新闻联播出现了1190次。央视只想告诉我们,中国在创新,中国能创新,其实这等于千余次地告诉我们,中国太缺少创新了。任何国家都不敢说自己有足够的创新力,但多数国家的国民,有足够的自觉性去努力创新,不需要像我们一样扯开嗓子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且喊声非常之迫切,就像一个将要掉入悬崖的人大喊救命。
中国人有没有表现出相当的创新能力,每年申报专利的数目证明不了什么。如果把设计外壳作为制造汽车的创新能力,中国肯定是世界第一的汽车制造强国。我们要为嫦娥飞天、北斗导航、高铁、大飞机,所有的大国重器自豪。但创新说的是首创,不是首创无所谓“新”。我们的航空母舰,如果没有瓦良格号这个以私人想搞旅游项目而曲折买来的外壳,中国想拥有航母还要推后10年。央视说的大国重器都很了不起,但更多是终于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光荣,少了引领、首创的骄傲。创新还得讲对人类进步的影响。他国领先一步搞出的高科技,我们终于拥有了,如果不是偷学技艺搞山寨,“两弹一星”也能说明中国人有一定的创造力,但我们怎么也不好意思说,中国制造出的大飞机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大进步,更不能说,中国高铁是关在一个外面没有透进一丝光线的黑屋里搞出来的。核心技术的话题就不用多说了,中国制造如果不依赖外国先进的机床,恐怕比现在还令人失望,也就是说没有人家制造的好工具,我们的产品可能比现在更烂。人家能转让的技术世界各国都在使用,也没有多少害羞可言,但你捡到的只能是已经没有多少竞争力的淘汰技术。首创的核心技术才能表现真正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大家都可以仿造,大家都可以照搬,来抢饭碗的人会越来越多,饭碗没有被抢走,也会被打烂。自信了30年的中国经济正面临这样的尴尬。
是什么阻碍了中国人的创新?不是缺钱的问题,谁敢说中国政府没有钱;也不是教育程度的问题,有官方的人说中国开始享受教育红利了——我国每年700多万的大学生走出校园,确实很多,像英国这样的国家,中国只需要10来年就可以把所有英国人教育成大学生;更不是中华民族没有太多的创新基因,据说想消灭劣等民族的希特勒,把中国人当成了优等种族。我们优不优秀,不需要希特勒评说,中国几千年的古代文明证明了一切。中国落后于人的时间才上百年,是蒸气机、电力这类伟大的创造出现之后的事。而且这些伟大的发明创造是跟西方文艺复兴、民主法治的社会文明同步的。所以,中国的过去和今天缺乏创新能力,有历史原因。我们怪罪这一历史问题,说的自然是封建体制的阻力,我们不是常骂万恶的旧社会吗?“非民逗”说:你们这些人一点创意都没有,动不动就是体制有问题。可是讲历史问题便大骂万恶的旧体制,如今为什么不能找体制的原因?现在的中国缺乏创新力同样是体制问题。
世界早就承认青蒿素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了,但屠呦呦事隔40年才拿到诺贝尔奖。也许确实有政治偏见。不过,诺贝尔理物学奖的组委会多次叫中国推荐参选人和项目,但都不见回音,这是为什么?这是自己封闭自己,还是别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你?我国的人才几乎都属于体制内的人,所有科学院、大学都是体制内的机构,什么教授、院士,都是拿财政工资的人,国家自然把大量的科研财力用于体制内的研究机构。在这种体制下的发明创造,大家都认为是国家和团队的力量,谁代表团队去评奖、拿奖?有两三个人共同拿一个奖的,但有一个团队拿一个诺贝尔奖的吗?这也许就是中国物理学界不回应诺贝尔组委会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现代中国很少发明对人类进步影响较大的首创科技。这种团队和国家力量搞出的创造,发明家们的贡献再大,除了工资收入,还有更高职称增加的收入,没有多少机会开豪车、住豪宅,我敢说屠呦呦也没有住别墅。体制内有这么多的院士,既然是院士应该有大创造,可是,这些科学家一生的私人财富还不如做一届县长得来的多。在这样的体制里有多少创新的动力?中国的铜臭太浓,但创造者的财富无法跟官员相比,中国永远成不了创新大国,社会也无法文明进步,14亿中国人的创新力就会最大程度地被压制、削弱;在这个不合理、不公平的体制造成的社会里,还有凑不出100元的父母,还有在超市偷吃巧克力的小女孩,大多数人还需要为养老、医疗担忧,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融入“万众创新”之中。一国有多少创新力,其实折射出的是这个社会有多少平等公平可言。没有创新力的国家,一定是一个缺乏平等公平的社会,比如教育公平。当然,院士、教授的队伍中混入一些权钱交易的人,比如成功的行贿当上了院士,最高科学殿堂存在这种肮脏交易的可能,这样的院士队伍会有多少创造力?过去的老一辈很多人搞发明创造,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可是,依靠奖状、劳模形成动力的时代一去不复,现在的人躺在体制温暖的怀抱中,本来可以成为有所大发明的人才,也成了蠢才。更为可悲的是还有许多高学历的人进入体制,增加庸才的数量。
体制内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民营企业也留不住人才。没有进入体制内的能人便成了他国的人才。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移民输出国,成了外国人的中国人,很多人是富人和人才,是中国发展真正的力量。富人用财富移民,人才用智慧移民,财富与人才外流对中国创新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雾霾还在继续恶化,社会保障水平还是这样难以提高,这个“外流”问题将是致命的。缺乏人才,缺乏创新的企业,自然是短命的。我国的国营企业是在政府呵护下死撑着的,而中小民营企业平均寿命才3-4年,集团8年。企业在这样的体制下,和这种体制滋生的腐败下,赚钱是浮躁的。在中国要想大富,不与官员发生关系可能性很小。这样的关系社会,渗透到每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言行和价值观。毫不夸张的地说,企业的兴亡就是当地官员的一句话。搞熟悉了的官员换了人,老板又得从头努力才能产生“关系效益”。在这样的国度里,大家赚钱的理念就是尽快暴富。老板们从一个行业赚到的钱,会投入到更有可能赚钱的其它领域,他们不会专注这一行业,使这个行业做到越来越精致,品质越来越高,产品越来越有竞争力。不是吗?中国的大型集团,哪个是专注一个行业的,做食品的,也在做房地产。这样三心二意,根本不会把精力和金钱投入到研发创新上,企业的发展更多是急于纵向扩大原来的规模,或者引进另一个产品和生产线。这样的企业,不可能有创新,只能是短命的。相比那些上百年倾心一个产品、一个行业的外国企业来讲,让人感叹!中国这样的发展方式需要人才吗?有所创新、发明的国有大型企业,由于体制问题,注定投资较高、浪费巨大。国家用于科研的大量财力,都在这样的体制里低效益地浪费掉了,而且没有人心疼。中国人追求的速度,其实就是制造低品质。如今外国人抛弃中国制造,中国人热衷于外国货,就是自食恶果。自己的百姓都对中国制造失去了信心,有雄心壮志的企业家也会失去信心,整个中国便一起追求山寨带来了快速生财之道。
中国的创新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创新转型不是换一个行业,引进一条新生产线,是一个体制改革的过程,是一个政府转型的过程,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否则,这无疑是想用嘴喊出一个创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