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业论坛
2255 1
2009-02-13
评《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br/><br/>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br/>梁捷 <br/><br/><br/>     马克卢普这个名字在国内还不大为人所知。但只要提几个他的老师、同事、朋友的名字,我们一下子就能明白他在学界的实际地位。马克卢普是米塞斯的得意弟子,又是熊彼特推崇的后起之秀,更是哈耶克亲密的朋友,还是第一次朝圣山会议的组织者。我们从这些关系中不难看出,他实在是奥地利经济学派中一个极关键的角色。<br/>     奥地利学派在经济学界一直处于非主流的地位。虽然它所倡导的自由市场、自发秩序、主观主义等分析方法渗透进经济学的基础,已经被主流经济学咀嚼吸收,却很少提及思想的真正源头。可怜马克卢普亦是这般命运。他是“知识产业”概念的始作俑者,这个概念在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被发扬光大,反响强烈,可马克卢普这本影响世界的名著到今天才终于有了中译。<br/>     毫无疑问,这几十年来,特别是互联网出现以后,我们所掌握的或者所能接触到的知识总量发生巨大的变化,任何一个熟练使用google的孩子都比一个世纪前最博学的学者知道的要多。我们现在再来讨论马克卢普这本1962年写就的作品,难免给人“过时”的印象。可是细细思考就会发现,我们认识和理解“知识”的方式并没有完全随着技术进步而进步,甚至随着知识爆炸,人们认识知识能力还有所下降。在这种形势下,再次重温“知识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试着从基础方面认识“知识社会”的性质,对于我们倒是大有裨益。<br/>知识的界定与分类<br/>  什么是知识?这个问题最难回答。可以肯定的是,知识与信息完全不同。知识必须要通过认识主体的自我反思才能建立,所以形成知识的困难程度大大超过了解信息。现代主流经济学却把研究重点放在信息上,即所谓“信息经济学”,已经捧回多面诺贝尔经济学奖牌,亦包括了最新的这次颁奖。可是奥地利学派不研究信息,非要研究加入个人主观思考过程的知识,一方面大大增加研究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使得研究蕴含更有力的解释力度。<br/>   古希腊人就已经开始研究知识的分类,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理论、实践与创造这三种不同的知识情况。理论知识如数学、自然科学,可以不断积累提高;实践知识就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等知识,需要认识者在实践中与已有理论参照、修正;创造知识是指诗学,它离不开理论与实践,但更蕴含着部分植于人性、难以描绘的知识。<br/>   晚了两千年的罗素分类方法要清晰很多。他根据知识的来源,把知识区分为直接知识、间接知识和内省知识。直接知识通过认识者自己的经验得来,间接知识通过学习书本或者观察别人的经验得来,内省知识最复杂,它需要每个人深入反观,是独一无二的个人体验。我们对知识体验得足够深入,他们才可能进入我们的潜意识,成为我们一切其他举动的“支持知识”。<br/>   互联网时代,我们似乎一下子多了很多间接知识,但学习和反思的速度显然跟不上间接知识的增长速度。我们的头脑多半还在前信息技术革命时代。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那么未经反思的知识也还不是真正的知识。<br/>   马克卢普在这些前辈哲学家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实用和简洁的知识归纳新方法,与现代人的生活模式更加契合,因此取得了巨大反响。简而言之,第一种知识叫做“实用知识”,即对于人们的工作、决策和行为有价值的知识。如果还要细分,那么可以根据人们的行动分为:专业知识、商业知识、劳动知识、政治知识、家庭知识等等。<br/>   第二种知识是“学术知识”,就是能够满足人们在学术创造上的好奇心的那部分知识。学术知识包括科学知识、人文关怀、理性研究等,是一般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br/>   第三类是“闲谈与消遣的知识”,用以满足人们在非学术性方面的好奇心,满足人们对轻松娱乐和感官刺激方面的欲望。这类知识主要包括小说、故事、幽默、游戏等等。它们是这个时代增长最快的知识,却并不可贵。由于都是被动放松严肃的事物才可能获得的知识,它会具有降低敏感性的趋向。<br/>   第四类是“精神知识”。这类知识与上帝存在、拯救灵魂等宗教知识相联系,几百年来有一些变化,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大。<br/>   最后一类知识则是“不需要的知识”,或者所谓“多余的知识”。这类知识并不是人们有意识获取的知识,通常是由于偶然,或无意识地保留下来。忘记一些知识同样需要动力,现在这样的信息时代,很多人却变得懒于改变知识结构,再不舍得放弃已经学会的知识了。就这样,每个人都抱着一堆有用没用的知识卷入了社会。<br/>知识的生产与消费<br/>    明确知识的界定范畴以后,我们可以顺着马克卢普的思路进一步研究知识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从而理清一些行业之间的深层关系。<br/>    马克卢普明确指出,知识可以作为消费对象、投资对象或者生产成本而直接进入社会经济周转。在一些情况下,知识与生产结合得高度紧密,直接影响到生产的效率和规模。特别是在服务业高度发达的今天,咨询、金融、法律等完全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活动被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行业,这就直接表明了知识的生产特性。在另一些情况下,知识与生产相隔一定的距离,只是作为中间品,必须经过几个阶段的“迂回过程”才能进入生产。按照奥地利学派的计算方法,这些中间品知识亦必须归算到产品的价值之中,因为知识也是产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br/>    按照马克卢普的计算方法,60年代初的时候,美国的知识产业占GDP的比重约有28%,到了1980年则提高到35%。随后就是信息技术革命,使得美国知识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半壁江山。如此重要的产业,理应引起经济学家更多的重视。<br/>    教育业是最密集产生知识的行业,甚至它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掌握学习知识的基本能力。从市场经济模式来看,教育似乎身处市场之外。但是从知识产业角度看,教育正处于知识生产链条的最上端,人们对其倾注最多资本毫不奇怪。<br/>    可惜的是,教育部门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位置,倒是出于眼前利益而更愿意和下游的知识利用部门合作,按照他们的需求来“市场化”地规训学生。这种工具理性指导下的教育理念,必然会取消对知识创新的鼓励,剥夺学生建立直接知识特别是内省知识的机会。长此以往,违背知识产生的规律会成为经济发展的致命瓶颈。<br/>    马克卢普说,知识不再只是我们研究传播、研发、教育等部门时偶尔一用的工具,而应该直接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对象。随着知识数量的急速增长,它与经济各个环节的联系也在迅速加强。新知识从产生到作用的周期越来越短,现在,它们用不了几天就能颠覆现有的职业结构甚至产业结构,再没有人能忽视知识的力量。但也没有多少经济学家有继续研究知识的力量。<br/>结语<br/>  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单纯学习知识肯定没有出路。因为就在我们学习过去知识的同时,已有更多新知识产生,摆在我们面前。一切知识终究要通过我们的头脑才能成其为知识。与其向外探求无穷无尽的知识,倒不如停下来琢磨自己学习知识的机制,梳理内省知识,强化支持知识,以更强的学习知识能力来应付周围更多的知识。<br/>马克卢普的这本书在西方长盛不衰,原因就在于它思考了知识的本质。马克卢普完全没有接触过互联网,甚至他写作这本书时还没有家用电脑。但这并不妨碍他观察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并且敏锐把握住知识改变社会的具体机制。<br/>关于知识的知识,恐怕才是真正的知识。<br/>转自http://www.crup.com.cn/jingji/newsdetail.cfm?iCntno=4261<br/>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2-13 20:00:00
很精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