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范围内多次遭遇强雾霾和重污染,直接影响了市民、游客的出游选择。亲近果蔬农耕,行走乡野村落,已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白领出游放松的途径。
游客为何偏爱“乡村游”?今年元旦期间,林权帮利用平台内“林权舆情信息监测系统”中采集挖掘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与分析。
省内“乡村游”涨势喜人
数据显示,元旦小长假仍以短线游为主,自驾游仍然是中短线旅游的主流,特别是近郊旅游、乡村休闲游成为新热点。
乡村旅游市场在元旦期间全线飘红,全省近万家农家乐、休闲农庄生意兴隆,座无虚席,从统计情况看,元旦小长假第二天全省农家乐接待量比去年同期平均增长了65%以上。
湖北省纳入假日旅游统计体系的26个重点景区,单日接待游客21万多人次,门票收入1671.17万元。此外,1月2日东湖风景区接待游客48300人次,黄鹤楼接待10000人次,省博物馆接待8000人次,武汉华侨城欢乐谷接待9500人次,汉秀剧场接待3515人次,武当山接待10600人次等。
旅游是一个关联性、综合性、带动性很强的产业,乡村游的发展对湖北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城镇信息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林权帮从全国乡村旅游看湖北,湖北处于中游。产业基础打得比较足,整体规模尚可,但与浙江、江苏等旅游强省相比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品质和内涵。
逐步打造“山水乡愁”金名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多年以来,湖北认真践行“保持生态本色,留住乡愁记忆”的原则,以各地山水资源、自然生态为依托,以文化特色、民风民俗为底蕴,描绘“山水”大画卷,打造“山水乡愁”总品牌,使乡村旅游成为了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并成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湖北以“五级联创”(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星级农家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主要载体,整合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退耕还林、土地整治等各部门资金4.9亿余元,打造了18个湖北旅游强县、24个旅游名镇、97个旅游名村、11条旅游名街、100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390个高星级农家乐,其中,2009年以来,湖北旅游部门协同省财政、人社厅建立农家乐创业扶持资金3.2亿,对各地农家乐经营户给予创业扶持,直接带动就业38万多人,农民人均年增收达1800元以上。
自2008年开始,省旅游局联合财政、住建、发改、人社、交通、扶贫等部门,按照“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要求,发展乡村旅游品牌。仅发展星级农家乐,就使近4万户农民家庭年均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直接带动30多万人就业。
湖北还通过对老集镇、古村落、旧民居的旅游开发,使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俗特点的贫困乡村原始、古朴的“真善美”得以保护和弘扬。特别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倒逼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水、改厕、改圈及垃圾处理等措施,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如黄陂的大余湾村、咸安的刘家桥村、十堰的樱桃沟村、咸丰的麻柳溪村等,都通过乡村旅游使古村落、古民居和优秀民间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美环境得以呈现和维护。
依照各地乡村的自身资源和特色,湖北围绕“山水乡愁”乡村旅游总品牌,科学编制规划,建设了梁子湖“梦里水乡”和宜昌“山水之恋”2个国家乡村公园;武汉新花城休闲、中国农谷农耕文化、大别山百里乡村画廊、恩施民俗风情体验、神武生态养生5条乡村休闲廊道;恩施富硒养生、彭墩农业观光、大冶乡村园博、枣阳九朵玫瑰、咸宁月光休闲5个乡村旅游产业园。到2020年,极有可能形成300个左右的特色旅游名村,全面提升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打造乡村游金名片。
湖北发展乡村旅游或谓天时、地利、人和俱备,不过,根据媒体报道的数据采集,林权帮分析认为,湖北乡村旅游目前的发展态势中,仍缺一些重要的推手,使其能够通过整合的力量,去把各方资源唤醒,从而解决“很多旅游名镇名村评出来了,知名度没打出去;城市游客想下乡休闲,不知道去哪里”等诸多问题。
以“花为媒”唤醒各方资源
不过,就近年来的一些动作看来,还是较有成效,例如,湖北省旅游业正紧抓“花为媒”这只市场之手,把分散各地的乡村资源串联成旅游产品。
思路一变天地宽。“快乐乡村游”首次绘制并发布贯穿全年的赏花“路线图”:3月油菜花、桃花;4月山茶花、槐花;5月高山杜鹃、樱桃;6月薰衣草、玫瑰花;7月到8月荷花;9月菊花、桂花;10月乌桕、银杏。与此配套的是,媒体高密度的宣传推介,旅行社积极推线组团,游客们通过摄影大赛、社区发帖、微博晒秀等热烈互动。
湖北地处中部,气候四季分明,赏花资源尤为丰富,可谓“月月有花开”。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星级农家乐,也为赏花游提供了必要条件,且一趟赏花之旅,花费不多,却赏心悦目。因此,到乡下赏花、享农家乐正成为城市人的旅游新潮流。“花为媒”让乡村游渐入佳境,未来可期。
2016年伊始,林权帮建议,湖北旅游业可以在放大“美效益”上再下功夫。如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宣传推介和包装指导力度,在有条件的地方用旅游的理念发展农业、用旅游标准化建设乡村,让乡村田园变成观光景区,让乡村道路变成景观通道,让农民住房变成家庭旅馆,让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让农民在乡村旅游中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