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链家,就算做的再好,都是虚假房源。”尽管如此,链家刷脸的效果已经显而易见。不惜一切代价包下整辆地铁二号线做广告更不是个事儿。如此疯狂的广告投放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玄机?今天,小编就开始为大家盘点2015年房产中介的那些乱象。
铺天盖地的广告,真心服务有多少?
上海的房地产中介市场,从没有像现在这般热闹过。比如以前鲜有房产中介投广告,而现在,除了铺天盖地的链家广告,中介们还在广播广告里前赴后继,几乎打架,“买房子别拐弯直接找业主”、“佣金只收一个点,为人民服务多一点!”大量投放广告的背后,是惨烈的竞争。链家与德佑2015年3月合并,同年8月更名“上海链家”,如今市场份额已经超过多年老大上海中原房产中介。也是在2015年,从零起步的爱屋吉屋一举冲到前三;搜房网、Q 房网等紧随其后,把一众本土老牌中介甩在身后。
火药味还反映在薪水上。爱屋吉屋给经纪人开出高薪,链家则以无责任底薪5000元还击。与此同时,还有佣金的比拼,爱屋吉屋推出“1%佣金”,搜房网旋即推出“0.5%”,紧接着房多多又鼓吹起“零佣金”、“直接找业主”。
都说互联网会冲击实体店,但这个推论在中介行业似乎并不灵验,“城头变幻大王旗”,小的中介倒下去,同一个区域内,三五个链家门店开了出来。
蹊跷的是,尽管所有新兴中介都宣称自己是“互联网时代传统中介模式的变革者”、打击“购房痛点”、改善“用户体验”,但大多数买房者、卖房者却都在抱怨:买卖二手房,越来越令人烦恼了。有网友在个人微信号发布了一篇链家针对谣传的回应公告,结果其下数百条留言几乎一面倒地全是抨击。在微博和各大论坛上,对于中介的投诉也愈加繁多起来。
房地产中介,根本顽疾到底是什么?
新一轮房产中介的争斗,是从2015年3月链家进入上海开始的。入沪伊始,链家在大街小巷打出的第一波广告,是“真房源”。
这应该算是切中了上海二手房市场的痛点。虚假房源的问题,伴随着当年的第三方互联网房产平台而来。平台的初衷是让没有能力自建网站的房地产中介企业们有个公开展示、比价的平台;购房者们,也能够最快地筛选出心仪的房源。然而事情很快变味。各个中介企业挂上来的房源,实在太多太杂了。且不论业主本身就会多处挂牌,单说由于第三方平台审核机制的不完善,许多假图片、假价格、乃至根本不存在的房源,都出现在平台上,严重干扰了正常的信息传递。即使平台方建立举报、奖励等机制,但虚假房源还是如割不完的韭菜,不断滋生。
挂牌价与实际价的价差越来越大
而这其中,又以虚假价格最让人头疼。同一套房子,照片都类似(有的可能是盗图),却出现了数个不同的价格。按照购房者惯常的心理,会挑一个较低的价格去电中介询问。你低我也低,于是上海二手房价格越挂越低,离业主原本开出的价格越来越远。那么,中介对于购房者打来的电话是怎么应付的?行话叫“转盘”,通常的借口是:“这套房子刚刚卖掉,小区里还有一套类似的,不过业主挂的价格比较高,您要不要看看?”
“我们也不想挂低价格呀,但在那些平台上,价格挂高了,没有人会打电话来的。”某品牌中介的经纪人小L说。
在这一点上,新兴的互联网中介们做得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哪怕是在自己的网站上,有些互联网中介的经纪人仍习惯性地报低价格,并以相似的“转盘”手段解决问题。Shhuang44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