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中国银行业的股权结构是不用讨论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100%国有的;第二梯队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基本上是由国有实体来掌握的,地方的信贷机构基本上也是合作制的。金融系统虽然已经非常具有竞争性,但事实上并不存在外部和私有的所有者。几乎没有银行是在国内或者国外的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同时,外国银行只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开了几家分支机构,它们被有效地阻止购买中国的金融机构的股份。官方的政策是在1997年的第十五大上制定的,金融业是少数几个被要求是完全由国家掌握的行业。在这样的环境下,2001年新桥资本购买深圳发展银行股份的新闻给了投资者以意想不到的震撼。
中国的银行必须上市
五年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图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经过长期耽搁之后,新桥资本的交易通过了,之后有很多的投资者携带巨资进入中国金融业。现在,外国银行和其他海外投资者购买了超过十家中国金融机构的股份,我们估计,还有相同数量的潜在交易正在进行当中。政府部门仍然给任何的中国的银行设定了外国投资者持有的股份不能超过25%的上限,单一投资者还不能超过20%。但是里我们预期,在未来几年,这些"天花板"将会被打破。
国有商业银行业开始出售股份给零售投资者。五家金融机构已经在国内的A股市场上市,还有几家正在为上市做准备。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民生银行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已经找到了海外投资者。
这些交易改变了先前由国有股份一统天下的银行业格局,但是我们预期,在未来的几年里,这些变革将会进一步加速。最重要的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神秘的面纱"已经撩起。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已经为海外上市准备了两年多的时间,有望在海外交易所上市15--20%的股份,中国工商银行也不甘落后。
同时,中国的政府部门鼓励这些银行和国际市场上的著名商业银行展开对话和交流。这些计划推动政府部门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商业银行的重组。为什么在过去的几年里突然发生了改变呢?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中国的银行业拥有非常好的流动性条件,至少在名义上是这样的,比较高的资本充足率。但是,资本情况受到了呆坏账的威胁,现在不得不通过政府部门的干预来修复资产负债表和调整资本结构。因此,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并不是仅仅缺少外国的资本来发展和扩张它们的操作空间。
需要外部管理和失察监督
这些银行真正缺乏的是更强大的外部管理和失察监督,乃至更现代的管理结构。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政府部门目前采用的是"中石油"模式。我们还应该记得中国石油2000年在纽约和香港上市的情景。但是,当时中国石油上市本身是非常具有争议的事情;毕竟,该公司的结构是非常复杂的(非常类似于现在的国有商业银行),同时它们并不需要什么钱。
然而,当政府部门发现海外上市能够给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一站式服务"。取代公职人员、全球管理、人力资源和投资银行公司都会在重组公司结构、确定和取消不良资产、澄清养老金的责任、全面审核和重新定义管理责任的过程中获得巨大的进步。一旦上市完成,中国石油也继承了专业投资者对它的会计监督和管理决定的责任。因此,拥有良好运做和透明的结构的公司容易获得尊重,政府部门有可能会给予更多更好的信息,这些都是与原有的体制进行比较。
从过去几年一直到今天,这些都是政府部门推动大型商业银行到海外上市的逻辑和想法。仅仅调整金融机构的资本金是不够的: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银行改革和结构重组将不在粘在一起,政府部门也将不再干预商业银行的正常运做,股份化是最后的担保,这些银行将不再回到过去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将给我们带来最后一个问题:政府部门真的有能力出售这些银行吗?如果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比乐观的官方数据还要糟糕的话,如果不良贷款仅仅是从上市公司转移到总公司的话,这样是不能搪塞潜在的投资者的。事实上,我们认为中国的银行上市将会获得成功。原因有两点:
第一,国有商业银行的真实不良贷款比率并没有处于个数位的良好状况,但是如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我们认为其不良贷款比率不再位于30%的水平,而一年前可能还是如此。成功的转移、内部消化、注资冲销和最后的下降都对不良贷款比率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认为,中国的政府部门将对这些银行提供持续的支持,平静地处理其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事实上,这些成本已经计入了我们的救援行动当中了。
第二,中国的政府部门很可能并没有兴趣从出售这些银行股份中"大捞一把",本质上讲,中国的银行们并不需要外国资本。进一步讲,中国所需要的是这些银行"走出去",目的是这些银行能够从投资者的监督中获益。
结论是,这些银行股份化是为了出售股份,其进程已经开始了,同时我们预期会有进一步的行动。然而,要留心的是这些变化并不会在今天发生。我们认为,在这些银行所有者多样化的道路上,它们将花费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同时,新的投资者加入将会给这些国有银行的行为带来实质性变化。
一旦资产负债表清理干净,政府部门开始减少自己所持有的股份,这将开启金融机构市场化的步伐并不断加快,也将会促进资本流动在中国的自由化,这些都因为一个很简单的原因,政府部门将不再有能力去控制目前所施行的正规的和非正规的银行官僚体系。
顾虑可以消除
顾虑也是有的:为什么政府部门还要直接控制商业银行的利率呢?保证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远离破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巨大的利率差,因为中国的银行市场已经有很激烈的竞争。很多地方小银行已经因为通过非正式手段推高存款利率和压低贷款利率而受到严厉处罚,比如通过回扣机制来赢得商业机会和增加市场份额,因为这些事情导致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害怕失去它们的客户基础。
然而,因为政府部门调整了大银行的资本机构,政府部门也就逐渐减少对利率的控制,商业银行将不再面对贷款利率的"天花板",平均的利率水平在缓慢地上升。存款利率仍然被固定,贷款利率将被推到合理的位置,但是,我们预期,在未来的一两年内,中国的政府部门将主要是增加利率政策的弹性。
还有令人担忧的因素是:为什么官方的政策仍然限制可供选择的金融渠道,比如债券融资?为什么中国仍然维持资本账户的关闭状态?我们认为,这些政策的一个最关键的动机是保证这些储蓄资金流入国有银行,控制储蓄客户将资金转移或者携带出境。
这应该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在过去的几年里,政府部门也在放松对这些领域的控制。当然,商业债券是在很低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的,但是最近几年的增长率一直处于急速状态。自从2003年以来的资本流入压力骤然增加以来,政府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谨慎的措施以允许更大的对外流动、外部的FDI或者养老金和保险资金投资。立法机关也有可能采取更加直接的存款保险机制,以此来限制政府部门的责任和排除由于相关各方可能不可靠所冒的风险。
伴随着股份化的进行,这些市场化的步骤中每一步都会提高资本在中国经济体内配置的效率,同时有助于解决用信贷来推动经济繁荣的恶性循环,这些都是过去几十年里困扰中国经济增长的老问题。
这些商业银行要上市的话,投资者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这些银行的资产重组是否会拖累中国经济?很多投资者表达了类似的担心,如果这些银行仍然继续支持那些破坏财富的企业,然后随意做出借款决定,远离市场化对它们资源配置的要求,这样将会导致新一轮的关闭、呆坏账和社会动荡。同样的事情曾经发生了不良贷款的清理上,这些被银行转移出去的不良资产转到了资产管理公司的手中:更多的破产、更多的失业和更多的经济波动出现了。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清晰的"NO"。正如我们上面所分析的,国有银行确实没有继续支持并不赢利的国有企业,取而代之的是,绝大多数不良贷款都来自于我们所说的"白象综合症"(形容"大而无当之物"),也就是将大量甚至过剩的资产投放到了新项目上,而且是无效率的,这些多余的项目经常是不需要完成的。做出更好的贷款决定以避开经济过热周期----这样并不会导致中国经济破产。
中国也没有必要过多地担心呆坏账的测验。绝大多数破产的冗余工程所发生的时间都已经很久远了,在上世纪90年代晚期,当政府部门关闭了成千上万家国有企业的时候,导致了2500--3000万工人失业。这也正好说明了中国的呆坏账收回比率是很低的;在很多案例中,已经没有太多的抵押品赎回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