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inance.QQ.com 2009年01月27日21:45 腾讯财经特约 郦晓
股市或者整体经济某种意义上并不能预测,因为这同自然现象不同,预测将会成为人们决策的一部分,从而影响了最终的结果。
谢国忠在一年前,帮助投资者预见到了今天的市场,但是投资者心里“颇不宁静”。最近一段时间,在预测之外,谢国忠的心情同样“颇不宁静”。
成为分析师的理由
谢国忠(Andy Xie),1960年出生于上海。
中学时期,他有那个时代标准的理想,成为作家,或者科学家,不过他的老师建议他学习工程。
他这个年龄刚好同恢复高考对应起来,于是在1979年,他进入了上海同济大学路桥系。
同济大学创建于1907年,最初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同济”即合作共济。1952年院系调整后,同济大学即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最大、专业最全的工科大学。
毕业后,谢国忠远赴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进一步攻读土木工程学硕士。就社会责任,MIT强调:为社会的利益而发现和应用知识是MIT的中心使命。
美国迅速给他一个新的认识,他在《美国大变革》一文中回忆:作为一个研究生,我给本科生授课,发现他们的平均数学水平与这样一所技术型的大学并不相称。“但是,当我攻读数学博士课程的时候,尽管班里大部分是外国学生,但名列前茅的依然是美国人。”
事实上,他对美国社会充满了思考,“在美国大公司工作的中国人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他们所在的公司领导平庸、缺乏效率,但仍然在全球拥有良好的业绩。对此,规模经济也许是最好的解释。”
一个偶然的机会,谢国忠聆听了罗伯特-索洛的经济学课,索洛因为“增长理论”获得了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索洛构建的模型中,资本与劳动力可以相互替代,经济的长期增长路径是充分就业的路径。应该是调侃,谢国忠回顾,“我一听这堂课,就觉得这跟我特合适——只要说话,不用干活。”
不过,索洛一开始对这个年轻人的热情有所保留,建议他先读一年,等考核过了,就可以转到经济系。2006年12月谢国忠回到同济大学,参与校友大讲坛,对此回忆,听到这个建议,他就安心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人的考试能力,那就一个字:强。”
谢国忠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无论在同济,还是在麻省理工学院,以及转学经济,偶尔得的一个B也是因为“故意跟老师作对”。
1990年谢国忠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虽然平时成绩优异,但是他仍然将方向定位为应用型的经济学家。与此相关,他进入了世界银行,担任经济分析员。他开始以一个外部观察者的角度,来理解特定地区的经济问题。
对此,2008年1月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他回顾说,“当时,中国还很穷,但是我接触到拉美人后,认识到中国人与他们的区别,我第一次对中国经济感到乐观起来。”
不过,他强调的理由有一点独特,他说他回到上海,父母高兴地告诉他,附近又有了新的建筑。“中国人真的是喜欢现代化,喜欢新的东西。这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很少见,无论是欧洲、美国还是现在也在崛起的印度。”
谢国忠在世界银行工作了五年,涉及项目除去拉美、还有南亚及东亚地区,事实上他负责处理了世行在印尼的工商业发展项目,以及其他国家的电讯及电力发展项目。
一语成谶
谶(读陈chèn)指迷信中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一语成谶即不幸言中的意思。
1995年,谢国忠加入新加坡的麦格理银行(Macquarie Bank),担任企业财务部的联席董事,步入投资银行业。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创办于1985年,以前总督拉克伦-麦格理的名字命名,1813年麦格理解决了当时货币短缺的困扰。这家年轻投行颇为进取,迅速将业务扩展到全球,2005年甚至于试图收购伦敦交易所。于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
两年后,他来到了一个更适合他的舞台,他加入摩根士丹利,出任大中华区经济学家,起点职位为副总裁,常驻香港。
1997年,谢国忠做了一系列预测:年初发布报告,指出印尼经济将崩溃;他进一步指出,亚洲经济存在结构性的问题;9月份的时候指出,香港的楼市会下跌一半。
当然我们知道此后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10月 《财经》刊载《谢国忠:摩根士丹利(亚洲)公司经济学家》,文中介绍:谢国忠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源自他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预见到了陷阱。他清楚地看到“亚洲经济有巨大的结构性问题”。这使他在亚洲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就作出了比较准确的判断。
“在过去的三年里,谢作为摩根士丹利(亚洲)公司亚太区经济学家被基金经理客户评选为亚洲排名第一的分析师。”
文中也援引: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谢国忠研究所涉范围虽广,但对有些国家及领域的分析并不够严谨和充分。这一时期,仍然有一点上海口音,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一些,身型显瘦的谢国忠频繁出现在媒体。
同一时期,谢国忠对中国经济的观察是,将从短缺走向过剩。他认为,之前众多商品短缺,使中国人有很强的消费欲望,但是在这一阶段获得初步满足之后,由于仍然缺乏财富积累,不可能持续维持一个很高的消费水平。结论是通缩将成为下一个阶段的重要现象。
2004年10月,头衔为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的谢国忠再次抛出报告,“有史以来最大的地产泡沫将在近期破裂”。
当然,他并非是唯一持有类似观点的人,稍后,《经济学人》杂志刊载文章指出,本轮楼市泡沫已经超出了上世纪20年代和90年代的股市泡沫。一个证明是,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几乎每一家报纸和杂志的前页都大量刊登了购房热方面的文章。
谢国忠指出:美联储将利率保持在异乎寻常低的水平,并保持了很长时间,这引发了一次巨大的短期美元流动,特别是顺利地大量流向亚洲资产市场。
那么时间呢?谢国忠表示:随着中国的通货膨胀和美联储加息的不断发展,离“最后算账”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仅仅是几个月,而不是一年。
当然,2004年10月或者之后的一年,甚至于两年,并非是这一波周期的顶点,中国的出口在进一步增加,美国人则继续购置物业。2007年11月,谢国忠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就悲观这一命题重复了他的“老生常谈”:经济学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悲观的学问,经济学最大的一个宗旨就是说没有免费午餐,但人的话,人的心态还是希望有免费的午餐。
下岗
2006年9月发生了一件偶然的事件,当月谢国忠出席了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货币组织及世界银行年会。
18日的时候,他写了一封内部传阅的电子邮件,其标题为《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会议的观察》,里面的评论,即便对熟悉他文风的读者来说,也感觉颇为吃惊:
“我试图寻找新加坡为什么会被选择举行此次会议的理由……孟买或者上海本来更加合适。”
“东盟是一个失败,其GDP十年无变化,新加坡人均收入也在2.5万美元保持不动,同期中国的GDP却增长了3倍。”
更为关键的是,文中写道:“发问者竞相把新加坡赞为全球化的成功故事。实际上,新加坡的成功绝大部分是因为它成为了印尼腐败政商的洗钱中心……”
然后这个邮件被打印后带出了公司,很快投行圈就都知道了。这让摩根士丹利颇为尴尬,新加坡是摩根士丹利在亚洲地区的重要据点,于是10月初大摩亚洲区发言人张宝玲表态,“大摩是新加坡的忠实支持者,而且十分尊敬新加坡取得的成就”。
至于董事总经理兼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张宝玲确认,“上周五是谢国忠在公司的最后一个工作日”。谢国忠于9月29日因为“个人理由”辞职。
2006年10月《财经》刊载两《Andy谢的长征记名》一文,文中指出:涉嫌将谢国忠邮件泄露的摩根士丹利两名雇员已因此事离职。
投行人士亦对《财经》分析说,如果谢不主动离职,一旦新加坡以涉嫌诽谤起讼,上述邮件内容将使摩根士丹利和谢落于下风。
“不过现在回头看来,我确实写得太匆忙,用词不够小心,可以说是有点傲慢。”
事后谢国忠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说“我从来没有想过内部电邮会外流,我当时只是有感而发,希望向销售队伍提供一些观点,这封电邮写得很仓促,有些文字只是随手写出来,并不恰当,但我不认为我的观点不对。”
之前,谢国忠在摩根士丹利的工作应当说,很顺利。2003年,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中国十大未来经济领袖”,同一年还被《机构投资者》选为亚太区最佳经济学家。
就在2006年的5月,谢国忠还表示,虽然一些同事转做对冲基金经理后“赚很多钱”,但他的兴趣仍然在研究方面,对工作环境和自由度表示欣慰,甚至于开玩笑说被大摩股票“套住”,因此不会另谋他就。
“我们总要面对一些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情,例如我从来没有想过内部电邮会外泄,但这是没办法的事,只有从容面对。”
2500点价值论
“经济学家是搞研究的,他们对公司平台的依赖性不是最大的。”
之后,谢国忠先生自我介绍是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这属于他个人投资的公司。不过,这家公司缺乏自我介绍。他的另一个新头衔是《财经》杂志特约经济学家,以及独立经济学家,现在他有更多的时间为《财经》撰稿。
人们的兴趣聚焦在他的下岗和再就业,同一时期他的一项更惊心的预测,并没有受到过多的重视。2006年9月,他撰文指出,“2008年全球经济可能硬着陆”。
文中他就当时的现象分析说:持续上升的商品价格现正转化为通货膨胀。通过边际毛利的下降和生产力的提高,制造业公司吸纳高昂商品价格的能力似乎已经到了极限。
有关美元,“美元的特殊地位容许美国经常账户的赤字持续并且不断滚大。在我看来,美元三年后可能会无以为继。”人们不难有这样的结论,但是通常人们不会那么想,从这个角度说,谢国忠对美国经济没有图腾感。
在结尾部分他写道,“如是,2008年将可能是全球经济硬着陆的一年,其严峻程度也许更甚于1998年那次。”
2008年1月,谢国忠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有关股市的采访,他说:A股暴跌之后还是处于大泡沫的阶段,事实上以基本面来计算,A股的真正价值只有2000-2500点之间。
他进一步补充说明:港股实际上也不便宜,从市净率(PB)来看也不低,MSCI中国指数的PB最高曾达到6倍,而正常的水平是2倍,所以掉60%是正常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他并非是第一次释放这一认识,2009年1月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说:我只是在A股泡沫形成后提示过风险,并说合理点位是2500点。其他点位不是我说的,时间是2007年11月,我第一个跟你说的,可是你怕挨骂没写出来,我才对别人说了。
当然这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不是没有先例,2001年9月,当时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任职的许小年写了一份报告,后来在接受杨澜 采访时,他回忆:在这个报告里面,我已经很谨慎了。我讲过,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股票估值水平实际上不具备可比性。“但是你一定要我比的话,按照国际估值标准来衡量中国股市,那就意味着中国股市的价格起码要跌掉一半,当时是在2100多点吧。”这一提法被归纳为“千点论”。此后市场表现完全符合这一预期,但是有情绪认为,他不是预见了市场,而是推动了这一结果。
6月22日凤凰卫视《经济制高点》播出“股市暴跌之因”,节目中谢国忠说,“从市场人士来看,很多人还是在沉浸于这种就是要救市,就是是谁把我们的股市给弄下去了,还是处于这样一个求救和责备别人的一个心态。”
而就新一轮牛市,谢国忠再次预测:新的一轮经济周期的起飞,也是要有时间的,很可能是在2010年,2010年下半年,甚至到2011年上半年,才有可能是新一个牛市的起点。
2003年,谢国忠关于油价的判断是《石油价格还将是长期熊市》,2005年年末指出《未来几年需求下降 油价下跌》,2006年则强调《国际油价将崩盘》,2007年年初的结论是《一年半内油价将跌破30美元》,当然,欧配克不惧谢国忠,油价一路上扬。虽然,最后是对的,但是对市场参与者意义比较小。
2008年,上证指数从5261点跌至1820点,跌幅65.4%,为历史最大的年跌幅。同一时期恒生指数跌幅47.7%,而道-琼斯指数则跌幅34.6%。
这一年次贷危机彻底暴露,拥有百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林证券被卖给了美国银行,投资银行高盛以及谢国忠的老东家摩根士丹利转型为商业银行。一切都变了样。
2009年1月在接受《投资者报》采访时,就2009年,谢国忠表示:2008年来看,劳动力市场将受到较大的影响,尤其是蓝领阶层,因为工地荒会导致蓝领阶层更多的失业。同时,白领阶层也会进一步受到冲击,公司盈利下降之后,白领阶层的裁员会比2008年更加严重。
“财政刺激是惟一有效的部分。通过直接刺激需求或者增加收入,经济将被改善,借款人更加有信誉。”
哪国人?
2009年,谢国忠看到了如是报道: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经考核评估,正式接受谢为美国公民,他的名字也早改为“安迪-谢”。在隆重的入籍宣誓仪式上,谢国忠先生右手紧压在胸前,面对美国国旗,庄严宣誓……标题为《美国公民谢国忠在对中国说什么》,作者是证券日报副总编董少鹏。
谢国忠作出了回应,发布了声明:
“理性的讨论取得进步,这是文明的象征。我是中国人,拿的是中国护照,我从来没拿过美国绿卡,我在世行工作也是经过政府同意的,并非是美国公民。”
董少鹏很快对此的回应是,那是谢国忠个人的说法,而他写文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强调谢国忠的立场存在问题。
实际上,13日谢国忠接受了《华夏时报》的采访,就这个问题有更详细的解释:我的中国护照号码是:G15053871。谢国忠解释说,1990年他在世行工作时,一起工作的中国人只有他一个人保留了中国国籍,其它人都拿了美国绿卡,他从没向美国政府申请过绿卡。
“我不知道这家媒体为何凭空改变我的国籍,并大肆炒作这个假命题,更不存在什么我对着美国国旗宣誓之类无聊的东西。我是中国人,我热爱我唯一的祖国——中国。”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电话采访时,谢国忠强调:“讨论才会进步,利用中国和外国国籍的区别来做文章,我觉得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一番来回,激发了媒体的兴趣,对应各方评论也纷至沓来。也有表示同情的,闾丘露薇在其博客中写道:认识谢国忠已经超过十年了,这十多年来,他的言论是连贯的,坦率的,有观点的。采访过的学者经济学家很多,很多人都愿意对着镜头泛泛而谈,不愿意表露观点……
“我建议他在自己的博客里面发表声明,也算是一个澄清的方法,结果他很无奈地告诉我:我没有写博客。”
谢国忠对《华夏时报》抱怨:有些媒体根本没采访我就说是我说的;还有记者给我打一个电话,然后,把他的观点说成是我说的,太多了。然后就把这些本不是我的言论转到“谢国忠”博客。
《华夏时报》还披露了一个内容:据悉,谢国忠在各个媒体上发稿所得稿费都是由媒体直接打进慈善机构“中国红十字会”账户,他个人分文不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月19日谢国忠参与一网站访谈。当被问及是否可以像日本、台湾那样发消费券时说:我觉得直接发现金就行了,中国也不一定要发现金,中国现在可以把国家的股票发给老百姓……
他举例说:东欧股市都是那样做的,当时人们生活水平那么低,现在生活水平都是一万多美金了。虽然我们的经济发展快,但现在我们人均才3000美金,俄罗斯都到10000了,东欧的更高。
可以想象,这引发了各界的再一次评论。
中国社科院欠发达地区研究中心主任袁钢明在接受《北京晨报》采访时说,“把这个说法作为谢国忠个人的一时性情之谈可以理解,不过,作为经济学者,谢国忠的建议缺乏常识。”他进一步说,“国有企业已经是独立法人,股份已经多元化,和改革之初的全民所有制不可同日而语”。
结语
经济学家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新的群体,当然他们本来就存在,只是现在我们有了更多需求。从逻辑上,和其他专家一样,他们要解决我们的困惑,但是在很多时候,他们本身也成为我们困惑的一部分。(文/郦晓)
<style></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