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风霁月怀真质 襟袖家国道问学
——拜访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林继肯先生
或是疏林深远,或是春花绮丽,任他流光逝水,我自竹杖箬笠。金融学界前辈林继肯先生缓步闲庭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校园里。几声清脆的拐杖叩击路面的声响,不疾不徐的步履,和他的身边欢笑着路过的学生,这一场景令人无限感慨。六十余年,从教问学,著书立说,林老所拥有的是怎样一种坚韧的生命精神?带着无限的仰止之情,我们终于有了与林老对话的机会。

谈起青少年时代,林继肯先生笑颜可掬。林老是浙江青田人,随父母迁居杭州。西子湖畔,荷风曲院,留下了林老青葱的年华。林老说:“我那时喜欢读冰心和巴金的文章。1947年,高三时写了一篇散文《阳光》在《大同日报》副刊发表。后来又写了散文《鸡鸣》。这些文章都是对解放与新生的期盼。”1948年,林老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考取了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由于早就立志学习财经学科,林老选择了以货币银行学著称的南开大学。从此,一介江南秀士慨然北上,问学创业。

1956年获辽宁省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
1959年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
林老在大学的课堂上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他躬耕苦读,撰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当时唯一的财经学科杂志《经济周报》,一时轰动了南开校园。这是当时许多教授也难以完成的。不但争分夺秒地读书学习,林老也浸染在昂扬激越的时代情绪里。“1952年,我们大学毕业时,真的是就想着祖国需要就是我的需要,根本没有考虑父母在南方,或者是工作条件等等因素。我被分配到东北财政专门学校(东北财经学院前身)。”回忆起当年奔赴东北的场景,林老笑声不断。“我记得1952年7月,由北京始发的专列抵达天津后一路出关。列车上都是来自北大、清华、南开等著名大学的毕业生。大家畅谈理想,一路歌唱,车厢里热气腾腾。”

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在书房留影。
从1952年开始,林老就投身于中国财经教育事业。在实践中,林老不断磨砺,成长为一名教学与治学并进的优秀工作者。1953年,林老结合自己的经历撰写了《在克服困难中奋勇前进》一文发表在《光明日报》。1956年,林老被评为辽宁省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9年,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林继肯先生不但见证了中国财经教育的发展,也以自身的拼搏奋进彰显了新中国第一代财经学人的高风亮节。

2012年获“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七卷本《林继肯选集》和2012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的殊荣早已铸就了先生崇高的学术地位。可是谈到自己的学术研究,林老却只用“三论”举重若轻地加以概括。林老面色略显凝重地历数“三论”及其对我国金融工作的价值。“三论”之一是稳定通货论,就是总结建国以来针对通货膨胀治理而得出的基本结论与经验;“三论”之二是货币数量新论,就是对这一西方货币银行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作学派整体的评述,进而结合到中国的现实中来;“三论”之三是货币神奇论,分析贪污的根源,进而从理论和现实上反思如何治理贪污,如何反对拜金主义。林老语重心长地说:“金融问题,特别是货币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我们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金融学的研究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总结自身经验,借鉴他国经验。”

198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后留影。
在谈到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和青年教师成长的问题时,林老语气慈爱又态度坚定。“我曾经设想开设有关金融伦理的课,培养金融学的学生,不能只重金融理论、业务和基本操作,要知道应以人为本,模造好金融人才的基本品德和人格。”“青年教师是财经教育战线的生力军。青年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学校的未来发展水平。我感觉有几点问题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很有价值:其一,青年教师的治学应该坚持马列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应该精研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同时努力做到中西互补,不能偏废。其二,青年教师必须刻苦学习,攀登高峰,放大视野,确立中国特色与国际标准,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学者。其三, 青年教师在学科中一定要有竞争意识和进取意识,要坐得住冷板凳,书房和金融实践其实是一场无形的学科赛跑,我们的青年教师一定要力争跑到前列。如果东财的每一位青年教师都能在各自的学科赛场上在全国名列前茅,那东财就能早日实现其发展目标。”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远望林继肯先生,他就是位和蔼慈爱的老人,聆听林老的教诲,你就会觉得在谦和儒雅中又有着心系家国的博大胸怀与严苛谨慎的治学精神。林继肯先生不但见证了东北财经大学的成长与发展,也用六十余年的治学教学生涯模铸出了东财人博学济世的崇高精神。
http://www.dufe.edu.cn/content_10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