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八点半的内湖科技园区,上班的人们陆陆续续进入各个办公大楼。但在捷运站口的停车场上,流动的早餐车前还是排着长龙,很多的上班族边聊天边等候早点。
园区的物业介绍说,这是台湾第一座由民间投资、ZF放宽产业进驻发展出来的科学园区,也一度是大台北地区营收最高,聚集丰沛资金、技术与人才的科技园区。
据说园区鼎盛的时候,这里聚集的厂商超过3000家,每天有9万多人在这里通勤工作。而那些曾经代表台湾电子制造业荣光的科技大企业,像是鸿海、光宝、仁宝、明基、D-Link,他们大都将营运总部设在了这里。在PC业大发展的时代,这里很多的企业都是产业链上的佼佼者。在世界格局的产业分工当中,代工成为大多数台湾电子制造企业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
但是现在,格局变了。
“以前,我们是跟着IBM,跟着微软的,我们习惯做一个跟随者,现在PC业景气不再了,他们也式微了,我们才发现自己也没有了方向。”
说这话的是一家著名PC品牌企业的产品经理林先生,他对自己所在的企业充满了忧虑,“我不理解高层在想什么,我看到他们也在努力,只是努力延缓我们死掉的时间而已。”
年届50岁的他经历过台湾电子制造业的繁盛时光,作为这个行业的一分子,为此也深感“与有荣焉”。但是,行业的兴衰沉浮也是自然规律,对于接下来方向在哪里,他承认自己没有思考那么深,他说很多当年PC业的豪门现在都是在强撑,“遇缺不补”已经成为当年的豪门的常态。不过,“那些当初就把发展重心放在大陆的就不在此列”。
那他自己会不会去对岸寻找新机会?他说,自己曾经到大陆做产品拓展的工作,当时的困扰始终是怎么“接地气”的问题,现在,连考虑这个问题的机会也没有了。
他说,在台湾,不光是年轻人没有机会,像他这样处于盛年的人也觉得走到尽头了,因为那些更老的人仍然在决定台湾科技产业的未来,“毕竟他们成功过,他们有过成功的经验,你拿什么跟他们辩白?”
曾经担任明基设计长,现在仍然是明基设计顾问的著名工业设计师王千睿的也有类似的看法。
不过,王千睿对台湾电子制造业的出路有自己的思考,他相信,台湾在电子产品代工时代累积的技术与经验,是可以应对转型的考验,只是要如何思考转型,这才是对问题的正确思考方式。
他举例说,大众、奥迪、保时捷都是一家公司的,一个生产系统生产出来的,以前台湾的电子制造好比大众汽车,是以量牟利。但是,以台湾的技术精进程度,接下来,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生产高附加值的保时捷,规模维持在小而精,同时保持自己特殊的竞争力,不让自己轻而易举被取代。
他说,台湾产业发展的参考对象不应该是美国、中国大陆等大国,而应该参考像瑞士或北欧国家等小国,发现自己的优势竞争力,也重新定义自己在全球分工中的位置。
台湾电子制造业在过去近二十年的发展中,经由代工、运筹服务,在全球的产业链上,扮演了重要的而且不可替代的角色。
但是,当年的台面风光随着一个产业周期的结束,已经走入夕阳,不可能焕发出新的机会,要重新站起来,就要着眼新的、引领性的产品出现,是重新调整自己在产业链上的角色,还是重新找到在供应链上的位置,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一切的前提,是认识清楚自己在日新月异的世界格局变化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远比把一切变化都归罪于外部环境的变迁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