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1688年的光荣革命确立英国君主立宪政体,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首先完成工业革命,国力迅速壮大。18世纪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统治的领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取得了胜利,但国力严重受损。到20世纪下半叶大英帝国解体,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被美国取代。不过,现在英国仍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国
国徽
英国国徽即英王徽。中心图案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为红底上三只金狮,象征英格兰;右上角为金底上半站立的红狮,象征苏格兰;左下角为蓝底上金黄色竖琴,象征北爱尔兰。盾徽两侧各由一只头戴王冠、代表英格兰的狮子和一只代表苏格兰的独角兽支扶着。盾徽周围是嘉德勋章,用法文写着一句格言,意为“心怀邪念者可耻”;下端悬挂饰带上写着“天有上帝,我有权利”。盾徽上端为镶有珠宝的金银色头盔、帝国王冠和头戴王冠的狮子。
国歌
《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一般只唱第一段。如在位的是男性君主,国歌改为“God Save The King”。《天佑国王》是英联邦国家的国歌和皇室颂歌。词作者佚名,作曲者为亨利·卡累。
歌词大意:上帝保佑女王,祝她万寿无疆,神佑女王。常胜利,沐荣光;孚民望,心欢畅;治国家,王运长;神佑女王
英法百年战争
1337年 - 1453年间英国和法国的为了领土扩张和王位争夺的战争,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当时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时代,在战争和疫病的双重打击下,英法两国的经济大受创伤,民不聊生。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的法国领地,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战争结束时,英国已走上中央集权的道路,之后英格兰对欧洲大陆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转往海外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帝国。
资本原始积累
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36年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15~16世纪,毛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农场改为牧场,还通过圈地围田或侵占公地,把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这样一来,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而破产,沦为流浪人。国王从1530年起颁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于新贵族和资本家。海外掠夺和贸易也是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16世纪以后,英国陆续组织许多贸易公司,进行海盗掠夺,码头官吏、海关人员、海军官兵,甚至地方高级官吏,都勾结海盗。海盗J.霍金斯贩运黑人致富,F.德雷克则在伊丽莎白一世赞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并于1577-1580年间进行了震惊欧洲的环球航行。1588年,英国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权上迈出第一步。
工业革命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首先完成有许多科学发现和发明,如蒸汽机、青霉素、脱氧核糖核酸(DNA)、多利羊和喷气式发动机等等。伦敦的金融市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众多公司来此利用英国的商业契机。二百多年来,英国的各类学校和大专院校随着该国举世瞩目的技术、工业和金融革命而发展起来。但是,其世界一流的教育历史更为悠久,可追溯到12世纪牛津大学(1185)和剑桥大学(1209)成立的时代。
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地在19世纪猛烈扩张。1801年合并爱尔兰,英国的正式名称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对亚洲的侵略继续扩大。大英帝国指由英国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领、殖民地、领地、托管地和保护国共同构成的大帝国,是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最大的环球殖民帝国。帝国在19世纪初达到鼎盛,大约有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约3367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帝国继16世纪的西班牙王国之后,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19世纪中叶,英国发动两次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参与镇压中国太平天国革命;镇压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强化对印度的统治。1876年,保守党B.迪斯累里内阁为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使其成为印度女皇。此后英国又称为大英帝国(或英帝国)。此外,在伊朗、缅甸、南非、埃及、东非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也扩大侵略,还逐步对南美洲进行渗透,成为那里最大的投资者。1867年,加拿大成为英国第1个自治领地。
世界大战
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逐渐丧失工业垄断地位。后起的美国逐步赶上并超过英国,导致相互间矛盾的空前激化。20世纪初,德国成为英国竞争对手。面对严峻的形势,英国ZF积极扩充军备,尤其是海军。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英国最终击败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维护了它的制海权。战争中英帝国参战人员阵亡总数达50万以上。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二战爆发,英国对德宣战。1940年4月丘吉尔组成战时联合内阁。丘吉尔上台后,立即组织敦刻尔克撤退,把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并迅速扩充军备。1940年7-9月在德国发动的“不列颠空战”中,英国空军有效地打击了敌人。1944年6月英美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大战后时期
战后英国于1947年参与拟定并接受马歇尔计划,从美国得到大量援助,经济逐步复苏。与此同时,工党ZF还实施一些改善劳动人民状况的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由工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经济发展缓慢。1973年1月加入欧共体。1979年大选后,保守党执政,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1982、1987年连任。撒切尔ZF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政策,在振兴经济方面取得不小成绩。开始推动部分企业私有化,为了使英国经济恢复活力。
经历20世纪的非殖民化以后英国海外领地逐渐独立,它们中的大部分在独立后与英国组成了一个和平组织——英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
英联邦
英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英国对联邦其他成员国在政治、军事、财政经济和文化上施加影响的组织,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帝国殖民地国家或附属国组成。
主要组织机构有:联邦ZF首脑会议、亚太地区英联邦ZF首脑会议、联邦财政部长会议及其他部长级专业会议。1965年起设立英联邦秘书处,其职责是促进英联邦的合作,筹划英联邦各级会议。秘书处设在伦敦。
英联邦元首为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同时身兼包括英国在内的16个英联邦王国的国家元首,此16国构成了一个现代版的共主邦联。
组成
]编辑
秘书处
英联邦会徽
英联邦会徽
英联邦没有书面章程,也没有中央ZF。1965年,各成员国ZF首脑决定在伦敦设立秘书处。英联邦秘书处是英联邦的行政机构,同时也承担各成员国间交流和协商的工作。[2]
主权国
英联邦成员
英联邦成员
各个主权国都是自愿加入英联邦的,也可随时退出英联邦。附属国在独立后可自行决定是以主权国身份(若得到其他成员国的承认)留在英联邦还是退出英联邦。
各个独立的成员国都是由其民选ZF管治,内政和外交完全独立。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英联邦的元首,她是成员国自由和平等联合的象征。其实,她只是象征性的元首。除了有自己君主的成员国(如马来西亚)和实行共和制或总统制的成员国,伊丽莎白二世是其他所有 成员国的女王,总督代表她出驻在这些成员国(英国除外)。女王根据相关成员国ZF的推荐任命总督。成员国之间互派高级专员(不是大使)为外交代表。
各成员国的总理或首相定期在不同地方举行会议。但这些会议只是供他们交流意见和商讨问题,并且所做决策对与会国没有约束力。[1]
附属国
尚未实现完全自治的领地成为附属国。英国的附属国基本上全部都在逐步走向全面自治,他们拥有独立的行政、立法和司法系统。除了英国附属国之外,还有一些受其他成员国管治的领地。[2]
成员国
]编辑
英联邦成员分别为:
成员国
元首
安提瓜和巴布达
英国君主
澳大利亚
英国君主
巴哈马
英国君主
孟加拉国
孟加拉国总统
巴巴多斯
英国君主
伯利兹
英国君主
博茨瓦纳
博茨瓦纳总统
文莱
文莱苏丹
喀麦隆
喀麦隆总统
加拿大
英国君主
塞浦路斯
塞浦路斯总统
多米尼克
多米尼克总统
加纳
加纳总统
格林纳达
英国君主
圭亚那
圭亚那总统
牙买加
英国君主
肯尼亚
肯尼亚总统
基里巴斯
基里巴斯总统
莱索托
莱索托国王
马拉维
马拉维总统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最高元首
马尔代夫
马尔代夫总统
马耳他
马耳他总统
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总统
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总统
纳米比亚
纳米比亚总统
瑙鲁
瑙鲁总统
新西兰
英国君主
尼日利亚
尼日利亚总统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总统
印度
印度总统
巴布亚新几内亚
英国君主
圣基茨和尼维斯
英国君主
圣卢西亚
英国君主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英国君主
萨摩亚
萨摩亚国家元首
塞舌尔
塞舌尔总统
塞拉利昂
塞拉利昂总统
新加坡
新加坡总统
所罗门群岛
英国君主
南非
南非总统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总统
斯威士兰
斯威士兰国王
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总统
汤加
汤加国王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统
图瓦卢
英国君主
乌干达
乌干达总统
英国
英国君主
瓦努阿图
瓦努阿图总统
赞比亚
赞比亚总统
卢旺达
卢旺达总统
终止成员国资格的国家
巴基斯坦曾于2007年11月22日被终止成员资格,2008年5月12日再次恢复英联邦成员资格。因拖欠会费一直未交,斐济于2009年9月2日被终止成员资格。西非国家冈比亚2013年10月2日宣布脱离英联邦。
在16个英联邦王国中,14个曾经是英国的自治殖民地。值得
一提的是,斐济虽然公认英王为最高酋长,但这个并非国家元首的称号,因此斐济不算为一个英联邦王国。现时大多数前英国领土和殖民地都留在英联邦,除了下列国家和地区:
美国:1776年独立。
缅甸:1948年独立。
爱尔兰:1921年从英国独立以后,曾经是会员国。1949年建立爱尔兰共和国以后离开英联邦。
南也门:1967年独立。
香港: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是20世纪最后一个脱离英联邦的地区。
津巴布韦:在2002年时,被英国以该国执政者藐视人权并在大选中舞弊为由暂停该国在协会内的会籍一年,导致津巴布韦ZF愤而主动退出此组织。
斐济:由于斐济未在规定期限内答应英联邦提出的举行民主选举的要求,于2009年9月2日被终止成员资格。
冈比亚:西非国家冈比亚2013年10月2日宣布退出英联邦,使得英联邦成员国由54个减少到53个。
冈比亚没有说明决定退出英联邦的原因。冈比亚曾为英国殖民地,1965年加入英联邦。冈比亚现任总统叶海亚·贾梅自1994年7月发动政变上台后,与英国关系不和。贾梅指责英国在2011年总统选举前支持冈比亚反对派,而英国ZF则批评冈比亚ZF的人权纪录。[2]
国际影响
]编辑
英联邦它在极大程度上是大英帝国的延续。这个帝国曾经覆盖了世界1/4的领土。冈比亚退出后,该俱乐部仍有53个会员国,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尼日利亚和南非,当然还有大不列颠,这些国家经由自愿联合结合在一起。当"英联邦"这个词在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被使用时,它形成一种保持联系的方式而没有"帝国"这个词所含的令人不愉快的殖民地意味。
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1942年新加坡的沦陷,清楚表明大不列颠已没有能力保卫其帝国,而笼罩其权力的神秘性也同时被去除。在20世纪50和60年代,英联邦是大不列颠管理那些它已无法统治或保卫的非殖民化国家(这些国家多数碰巧都渴望独立)的工具。对于这些前殖民地而言,英联邦的好处一目了然。大不列颠有特殊的贸易措施,例如,在香蕉进口上其前加勒比海领地优于中美洲。英联邦国民有权移居英国,许多人都这样做了。居住在英国的英联邦公民至今仍享有某些选举特权,而这些特权是其他外国人﹑甚至其它欧盟国家的公民所没有的。
然而,自英国加入欧盟的30年间,上述许多好处已经消失。欧盟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因而英国被禁止给予其前殖民地特权。英国的移民政策亦已收紧,现在只有那些亲属已在英国的英联邦公民才有特殊权利。
英联邦商会,一个由该俱乐部出资的机构,坚称英联邦仍存在显著的贸易和投资利益。一位发言人宣称,由于享有一种共同语言(英语在整个英联邦为第一或第二语言),不成文法传统和会计规范,英联邦成员国相互之间的合作可以提高10-15%的效率。这个效应可能不像听起来那么含混,某些经济学家指出了不成文法和民法经济体之间的差异。 最重要的是,英联邦将其目标主要限定在社会文明方面:鼓励民主﹑人权及稳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英国,联邦对不同的人似乎有不同的意义。因循守旧者喜欢它与跨掉的帝国之间的联系。其他人认为它是鲁迪亚德-基普林(Rudyard Kipling)关于殖民地观点的现代注释:殖民地是"白种人的负担",简言之,西方国家有责任让发展中世界文明化。某些左翼人士把它看成为无人想要的老古董,而另一些人则争辨它是英国为其殖民罪恶补偿的一种方式,同时为民主化进程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英联邦的支持者还指出对这些前殖民地来说存在某种有益的文化纽带。英国的大学与英联邦国家保持着牢固的联系。英国外交部,全称"外交及联邦办公厅(the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设有偏向英联邦国民的实习交流计划,例如专为印度记者而设的薛维宁(Chevening)奖学金。
此外,尽管某些人批评英联邦只是一个清谈馆,那也是一个穷国(津巴布韦除外)喜欢的议论场所。对前殖民地而言,它是非美国主导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虽然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是英联邦的元首,但英国并无特殊地位。事实上,联邦内所有表决必须一致,前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曾对此表露出沮丧之情。他对于有可能解除对津巴布韦的禁令极为愤慨,而英国和其反穆加贝同盟军不能凌驾其上。英联邦是为数不多的国际机构之一,其中像圣卢西亚这样的弹丸小国与英国和加拿大这样的七大国(G7)成员可以平起平坐。[2]
东印度公司 (英国东印度公司) ]编辑
东印度公司,全称可敬的东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或“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简称BEIC, HEIC),有时也被称为约翰公司(John Company),是一个股份公司。1600年12月31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组成。实际上这个特许状给予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21年。随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在1858年被解除行政权力为止,它还获得了协助统治和军事职能。
公司名称东印度公司 外文名称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 总部地点印度 成立时间1600年
目录
1 创建历史
2 加速扩张
3 鸦片贸易
4 反抗垄断
5 掠夺印度
6 公司覆灭
7 历史印记
8 后期评价
创建历史
]编辑
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最初的正式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The Company of Merchants of London Trading into the East Indies)。它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这些商人在1600年12月31日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15
1600年至1707年的公司旗帜
1600年至1707年的公司旗帜
年的贸易专利特许。公司共有125个持股人,资金为7.2万英镑。1613年,英国在印度西部的苏拉特设立贸易站,不久,又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拉斯建立商馆。1698年,东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儿ZF买下了位于孟加拉湾恒河口岸的加尔各答。加尔各答村庄虽小,作用却非常大,其周围盛产大米、黄麻,河流纵横交错。平原一望无边。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设立了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加速扩张
]编辑
东印度公司实力越来越强,逐渐就占领了上面提到的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另外一个城市孟买。在这里设立了三个管区,各设一名省督管辖,把这些地方变成了进一步侵占印度其他地区的根据地。东印度公司训练雇佣军,表面上是印度封建王公所拥有,但这些封建王公因受到东印度公司
英军在印度疯狂占领掠夺
英军在印度疯狂占领掠夺
的“保护”,实际上是为英国人服务的。它由欧洲军官指挥,对英国占领印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支雇佣军,英国就不可能征服印度。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疯狂进行殖民掠夺,除了上述抢劫孟加拉国库外,1799年,攻陷迈索尔首府时,又抢劫了价值1500万英镑的王室珍宝。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另一种掠夺手段是垄断鸦片、食盐和烟草贸易。其中,鸦片收入约占公司总收入的七分之一。强迫孟加拉农民种植鸦片,再走私运到中国销售,从中牟取暴利。
鸦片贸易
]编辑
在18世纪,中国对鸦片的需求十分之高,而在1773年,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取得了鸦片贸易的独占权。但由于东印度公司的船只被禁止运送鸦片到中国,所以在孟加拉地区生产的鸦片要先在加尔各答出售,再在那里运到中国
关天培与英军在穿鼻洋进行海战
关天培与英军在穿鼻洋进行海战
。尽管中国ZF一直禁止鸦片入口,又在1799年重申禁烟,但公司仍从孟加拉透过贸易商和中介走私鸦片到中国广州等地,平均每年更高达900吨。鸦片源源不绝的输入中国,使中英贸易形成了庞大的逆差,尽管中国输出茶叶、丝绸和瓷器,仍未能阻止白银大量流出的问题。在1838年,当时鸦片输入中国的数量高达1400吨,中国不得不对走私者处以死刑,并派出钦差大臣林则徐监督禁烟。禁烟与日后的销烟引发了1840年鸦片战争,最终使中国租借香港岛予英国。
反抗垄断
]编辑
七年战争的结果是法军战败,这打击了法国的帝国梦,也削弱了法国境内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军统帅罗伯特·克莱武少将在印度获得了一次出奇的胜利,战败了那里的法军,重占圣乔治堡。在1763年的巴黎条约中法国在印度的势力仅限于本地治里、马希、雅南等几个没有武装的贸易点。虽然这些小贸易点在此后两百年中保留在法国手中,但法国对印度土地的愿望被打破了,对东印度公司来说这消灭了它的一个大的经济对手。相反的,东印度公司此时拥有一支有纪律、有经验的军队
英东印度公司促使了美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发生
英东印度公司促使了美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发生
,它得以从其在金奈的基地出发不受任何其它殖民强国的影响保障其从孟加拉到加尔各答的利益。与此同时,当地统治者依然反抗东印度公司的统治。1757年克莱芙在普拉西战役中击败了法国支持的最后一支反抗力量。这次胜利却使得英国与莫卧尔帝国之间的关系恶化。在奥郎泽布皇帝被废黜后,莫卧尔帝国已经处于分裂过程中。在与公司作战失败后,莫卧尔皇帝放弃了对孟加拉、比哈尔邦和奥里萨邦的统治。克莱芙由此成为第一位英国在孟加拉的总督。传奇的迈索尔国王提普苏丹也为英军制造了一些麻烦。他是法国的同盟者,在四次英国-迈索尔战争中,他继续反抗东印度公司的统治。1799年英军占领迈索尔,提普苏丹被杀。此后公司继续逐渐削弱当地的反抗势力,占据了孟买及其附近地区。在这些战争中,阿瑟·韦尔斯利,后来的第一代威灵顿公爵,初露锋芒,这是他通向半岛战争和滑铁卢战役的道路的起点。这样英国占据了整个南印度、东印度和西印度。最后的阻力来自北部德里、奥德、拉杰普塔纳和旁遮普的地方势力。公司通过施加压力、挑拨离间、提供可疑的保护等手段有效地防止了这些公国联合抗英。从1757年到1857年,在印度民族起义的压力下东印度公司不断加固其统治,它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国家,而不像一个贸易企业了。
掠夺印度
]编辑
一旦变成了英国殖民者的殖民地,印度就落入了苦难的深渊。英国殖
1707年至1801年的公司旗帜
1707年至1801年的公司旗帜
民统治给印度带来的最大灾难就是毁灭了印度的传统手工业。在18世纪中叶前,手工棉纺织业是印度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然而到了18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发生前,上千年曾经辉煌于世界的印度手工业从此一蹶不振。英国的殖民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印度的手工业,使千百万的手工业者失去了生活来源,大批人因饥饿而死亡。达卡城的人口由18世纪中期的15万下降到1840年的三四万人。“这种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的平原漂白了。”一位东印度总督曾经这样说。英国的殖民统治还造成了印度的饥荒。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赚钱而横征暴敛,在其统治印度东部以后不久就将田赋提高了近一倍,造成了连年的饥荒,仅1770年的孟加拉大饥荒就饿死了1千万人,约占孟加拉人口的三分之一!“在1769年到1770年间,英国人用囤积全部大米,不出骇人听闻的高价就拒不出售的办法制造了一次饥荒。”在西欧殖民者到来之前,印度一直是世界上最繁荣富庶的地区之一,而在变为英国的殖民地之后,印度就成了一个被西方人鄙视的“落后国家”。从18世纪60年代起,东印度公司开始走下坡路,1813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被取消,同年,英ZF又取消了它对中国的贸易垄断权。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特权被取消后,来广州十三行贸易的英国商人从原来统一由东印度公司组织而变为散商,英国ZF特派官员与中国ZF交涉商务事宜,使原来商人与商人之间的交涉一变而成为ZF间的交涉,由此而埋下了中英两国冲突导火线的种子。种种权力被取消后,东印度公司走向了破产的道路。1858年,东印度公司用尽毕生精力为英国聚敛到足够的财富之后,被一脚踢开,东印度公司被英国ZF正式取消,英国ZF开始直接统治印度至1947年。
公司覆灭
]编辑
东印度公司的破产不是偶然的,其原因有三:
1.公司职员贪污走私成风,使公司总收入锐减。
2.因公司对印度人民的横征暴敛,造成印度人民不断起义。而公司要镇压起义,就需大笔开支。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公司陷于重重危机之中。
3.东印度公司是商业垄断资本的代表,而工业资本在英国迅速发展壮大,商业资本逐渐失去了它往日的地位。这点,也是公司垮台的最主要原因。
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行政管理成为英国公务员制度的原型。1813年公司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后公司渐渐脱离了贸易业务。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后公司将它的管理事务也交付给了英国ZF,印度成为英国的一个直辖殖民地。1860年代中,公司在印度的所有财产交付ZF。公司仅帮助ZF从事茶叶贸易(尤其是与圣赫勒拿岛)。《东印度公司股息救赎法案》生效后公司于1874年1月1日解散。《泰晤士报》评论说:在人类历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和在今后的历史中可能也不会肩负的任务。
在1987年,有咖啡商人成立了一间名为“东印度公司”的有限公司,并于1990年申请以原东印度公司的纹章作为自己的商标。但专利局则指“使用这个纹章的公司不能称呼自己为‘东印度公司’,但到了1996年,该公司更为自己成立了网站。该公司现时仍以“东印度公司”的名义售卖圣赫勒拿岛的咖啡,并有出版一本介绍东印度公司历史的书。但是要注意的是,尽管该公司声称成立于1600年,但它与原公司在法律上完全没有关系。
历史印记
]编辑
1、扩张大英帝国领土。
2、殖民掠夺,积累商业资本。
3、战略要地,北指阿富汗,南指东南亚,东指中国。成为有力的战略支撑点。
4、加深殖民化,成为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支持了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推进了殖民化浪潮。
5、排挤了欧洲其他殖民大国。
6、东印度公司统治为日后帝国ZF的直接统治管理积累了经验。
后期评价
]编辑
东印度公司与今天的跨国公司并不相同。东印度公司是从自己ZF那里获
东印度公司位于英国总部的大楼
东印度公司位于英国总部的大楼
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包括舰队),在殖民地建立ZF机构,对殖民地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以至于贩卖奴隶、毒品的军政经合一的殖民机构。它们产生和存在于16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对各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
16世纪末17世纪初,先后有葡、英、荷、丹、法等国在东半球的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亚等地成立东印度公司。至于为什么都取名“东印度公司”,这和哥伦布错把美洲当作印度并以讹传讹有关。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今天中美洲的西印度群岛,错把它当作印度,把当地土人当作印度人(今天仍把美洲原住民称为印第安人,在英文里与印度人是同一个单词)。以后人们发现错了(哥伦布本人至死不承认自己错了),但仍然将错就错,把真正的印度(甚至印度尼西亚等一些东南亚国家)叫做“东印度”,把美洲加勒比海的岛屿叫做“西印度”,上述这些殖民公司的名称就由此而来。
荷、英、法为什么都在东半球设立东印度公司,这是因为17——18世纪,这三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殖民国家(还有西班牙,不过它主要在西半球扩张),它们在东半球的争夺尤其激烈,争相成立东印度公司是它们之间争夺的重要表现和手段。最后,英国取得胜利,英国东印度公司也最有名。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逐步完成,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已成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这种特权公司已不适应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18世纪中期,先后被各国ZF解散。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