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6607 34
2016-01-30
智库.png

导读:郑永年的看法肯定国内知识界有异议,这是正常的。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聂辉华说:“他也许一厢情愿地高看了中国知识界。了解中国ZF决策的人都知道,在威权体制下,一项政策能否出台和贯彻,几乎完全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最高层的决心;第二,时代的需求。我认为其它因素几乎可以忽略。就拿郑永年举的几个例子为例吧。国企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房地产刺激,中国知识界提出了多少种方案?发表了多少批评意见?智库研究者往海里递了多少折子?我想肯定很多,但其中有多少被高层采纳?采纳之后又有多少被有关部门执行“知识分子只是附着在皮上的毛。去过菜市场的人都知道,猪肉好不好吃,跟猪毛是不是对称还真没有一毛钱关系”。笔者也认为:实际上就整体而言,在政治架构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只被当做一个说辞的“附庸”。漫画是用鼠标依据文章画的,不好请见谅


郑永年:我对中国的智库很悲观


20160130 10:55 凤凰国际智库 来源:中信出版社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其最新两本著作《中国模式:经验与挑战》和《未来三十年:改革新常态下的关键问题》中,对中国学界的现状及发展也做了深入的探讨。

郑永年认为,中国当然需要大量的智库,而且现在好像有几千家的机构自称为智库。但我是比较悲观的,我们搞公共政策研究院(IPP)这个智库,还是因为我们想做个新型智库,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情。

   郑永年:我对中国所谓的智库很悲观

主要是因为很多智库没有独立性,不客观。这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问题,更是知识分子的态度问题。新加坡的知识分子比较独立客观。我以前写过文章说,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也不见得一定跟ZF有关系。但是中国知识分子往往跟权力或者利益靠得太近。

       但换个角度看,中国的智库还是有发展的空间。中国有两拨人太多了,拍马屁的人太多了,骂ZF的人太多了。这两拨人都没有建设性的东西,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因此有用的智库是非常少的。

      要搞好智库,独立观察与客观是最重要的。具体来讲,比如机制的设计、政治环境、知识分子的人格问题和文化问题等。美国的智库跟欧洲不一样,欧洲各个国家之间也不一样,日本、新加坡又不一样,但不管怎样,客观性都是普适性的标准。怎样做到客观呢,我想不同的政治环境、文化体系有不同的方式,中国目前也正积极探索。

      中国目前的智库虽多,但很多都是有库无智。2013年在北京开了个全国智库大会,大家就谈怎么对ZF产生影响力。我认为智库不能老想着怎么产生影响力,只要我们能做出实实在在的研究,自然就会有影响。根据我的经验,只要你说的是真话,接近现实,即使ZF不认同,最后还是会有影响。因此影响力只是一个副产品,而不是一个智库应当追求的东西。

      智库就是要在知与行之间建立起一个桥梁。马克斯·韦伯提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我们首先要问价值有没有可行性,没有可行性就是没有理性的东西,是乌托邦。智库的任务则是研究通过什么样的工具来实现这个价值,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智库可以告诉执政者实际情况如何,有几条路径可以实现这个目标。至于选择哪条路径,则由政治人物来决定,我们也无法干涉。

      具体到政策上,ZF首先要鼓励民间智库,让其探索不同的道路,曲折一点也没问题。其次,要给它宽松的政治环境,允许大家进行理性的争论,这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理性争论的空间就没有理性的共识。

不过我的担忧还是在知识界自身,我觉得中国知识界不成气候。ZF并不会限制你怎么想,只要你能客观地反映问题。而中国的知识界比较缺少独立、客观研究问题的传统。

       郑永年在2015年12月接受FT中文网采访时谈到:“我最失望的就是知识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有没有提出某种自己的思想。左派、右派整天照抄照搬西方的概念,有没有自己的东西?我在写一本新的书《知殇》。中国的文明是一个对话文明,但是以我为主的对话文明。中国古代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后来受到佛教的影响,宋朝之后又出现新儒家。先秦的百家争鸣是文明内部的对话,然后和印度文明对话,吸收了一些新的东西。近代以后中国和西方文明对话。但到现在为止,我们自己产生了什么?到现在还在照抄照搬。中国社会转型比起欧洲不知规模要大多少,欧洲转型产生了多少伟大的思想家,我们现在的转型呢?我们对世界社会科学的贡献呢?

      中国很多学者在做的都是假知识,用中国的素材来论证西方的命题,而我们自己的命题还没找到,都是假命题。社会科学领域大部分发表的内容,都是西方的命题加上“来自中国的证据”(evidenceofChina),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大部分学者的脑子还是被西方殖民地化了。

      很多学者连西方实际上怎么运作的都不知道。把民主、自由、社会公正等在西方有独特历史的东西,都看成普世的东西,都是拿一个抽象的、西方都不见得存在的理想状态来评判中国,这能产生知识吗?如果你是政治人物,那你鼓吹什么主义我不管。但如果是做学问,一定要去探究西方的很多东西是怎么产生的。从经验出发,究竟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中国现在很麻烦的是,谁都想当公共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都还没有当好呢,就想当公共知识分子,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这不是把自己当成政治家了吗?你在规范层面,因为有自己的政治倾向性,支持反对也好,都没有问题,但作为学者就不应该。你首先要搞清楚,很多东西实际上是怎么样的。现在谁知道中国的社会、经济等体系是怎么运作的吗?我想知道的人不多,很多人是在拿西方的桔子来看待中国的苹果。”


      注:段落中的黑体字只是改变了字体,文字内容不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1-31 01:38:52
讲的很中肯,的确符合现状。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威权治理时期,当ZF提出一些口号或者治理方案时,智库首先做的不应该是附和和鼓吹,更不是运用过去的经验或者西方的那一套去评判。而是依据实际,论证其是否科学与可行性。也许真是应验Steven.N.S.Cheung那句话:凡是照搬西方那一套基本都会失败,中国人自己想出来的方法基本都能成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31 01:46:57
的确是有库无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31 02:28:50
JimmyYoung2016 发表于 2016-1-31 01:38
讲的很中肯,的确符合现状。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威权治理时期,当ZF提出一些口号或者治理方案时,智库首先做 ...
我也不明白,我们不是没有实践经验,我此前发热贴提了几次,就是看不家那些权威大家有多大兴趣研究总结。中国的事情靠照搬照抄不解决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31 06:06:01
参与决策的第一层是政府的智库,中央,国务院,发改委,央行,都有自己的研究机构,重大决策,都要反复论证。

第二层才是社科院,大专院校。

这儿的网友其本上是三层次了。郑的言论,说明他不了解中国国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31 06:40:23
ZF决策和信息,情况反映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ZF的研究机构,二是下级部门的情况汇报。

在ZF研究机构内部,是看不上大学社科院的,认为他们的研究水分太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