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接连出台,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讨论也日趋热烈。日前,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向媒体透露,个税起征点很可能从目前的2000元提高到2400或2500元。他还暗示,小幅调高个税起征点可能在“两会”后。不过,记者在向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求证时,并未获得肯定的答复,具体调整时间尚不明确。——原载新浪网09年2月22日
    对于个税起征点的问题,各方争论不休。茅于轼先生更是在去年抛出了8000元的“天价”而遭到了多方的质疑而认为绝不可行。国家则是以稳健为借口,并且以数据说明个税起征点从800元到1600元国家用了25年,而从1600元到2000元只用了5年时间。并且指出,过快的个税起征点的提升不利于西部以及欠发达省份的税收保证。所以,虽然早有传言或将在去年年末或者今年年初,个税的起征点将达到3000元,只是官方迟迟是羞羞答答的步给予正面回答。在当下的扩大内需的浪潮中,减免税收被当做给企业和个人减负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关个税起征点的问题又再次被提出也是顺应了当前的时代要求。但是,对于之前一次的微调,只能是让人感觉一丝欣喜和更多的无奈。当然,官方对此也有很充足的解释:比如个税起征点提高500元,假使一个白领的月薪是4950元,那么他每年将节省税费900元,而如果对应是一个月收入15000元的高收入者,每年将节省1200元。但是这样的解释并不足以让人们满意,比如说月薪15000元的人,换句话说就是年薪18万元,区区1200元的节省能让他感到有多大的满足感让人无从揣测。倒是更多的事实说明目前的2000元个税起点的荒谬:例如北京市200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4725元,换算成每月就是2060.4元,正好是在可征收之列。而且大家都知道如果对于没有房子的人来说,月薪2060元在北京意味着什么。况且2060元的月薪只是一个人均数字,且不说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就冲着目前的税率来看,当下的个人所得税并不是针对高收入的人群,而是针对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人头税!所以,他们在每次将起征点提高的时候都会用一大串数字来证明税收减少多少,给予了大众多少福利,但是他们并没有想到增加的这一点点收入也许连过去持续欠下的生活窟窿都填不满。
    而且针对当前个人所得税全国一刀切的做法本人也并不赞同。因为中国目前的定位在基本国策里写的很清楚: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东西部经济文化差异很大。一个东西部经济文化差异很大就说明并不能够适应目前的国情需要。比如说贵州省08年1——5月份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为3535元,换算成每年就是8484元,就按目前的个税起点来看根本就是没有个税的税收。因此说这种一刀切式的个税起征办法就像过去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一样。所以,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也应该是因地区而异。经济发达的地区应该大幅度的提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适当的调整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鼓励当地的税收。各省应制定不同的策略,包括刺激经济增长以及扩大消费的策略。国家则是在宏观上给予协调和监督,这样也许会避免一些肥瘦和饥饱的不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