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上文,此为之二。
三、高校还有啥用
大学有没有用,有多大用,自己说的不算。能有其他途径与其竞争抗衡,高下立现。俗一点儿的衡量方式,是看成功路径和效率。国学私塾教育也好,出国留学也罢,都是好的尝试和探索,如果通过选秀节目就能出一批优秀歌手和音乐制作人,音乐院校确实可以歇菜了(从实际情况看恐怕还不是)。实践出真知。一枝独放不是春,受教育的渠道多些,本身就是好事。
我不知道论坛里会有多少人记得自己在大学上过的课程内容,有多少难忘的学习经历。大学里,我大四以前,执着地从来不缺席任何课程,提前几分钟到教室,可是迷茫与困惑与日俱增。到底我的专业课什么时候才会上,为什么要上那么多公共课,为什么课程进度这么慢?为什么这门课这么枯燥,为什么没人告诉我这门课到底在专业学习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大学里到期末背背书就能有好成绩?为什么好不容易学专业课了,好像老师讲得总是模模糊糊的?
能记起来的,更多的是同学团体活动,或者自己读的几本好书,调皮捣蛋的故事。大学课堂给我留下的,是对一个专业系统框架和基本原理。这非常重要,虽然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不过仅希望从课堂获得能力远远不够。尽管高校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但是大学仍然是个表面温柔,实质残酷的体制。大学提供的是一个可以自由选择发展方向和方式的平台,对接恰恰是个人最理想的未来,问题只不过是大学或者大学前阶段欠缺引导和提供必要的辅助环境。从完全包办学习过程的中学走来,以为大学仍然是慈母,必然会伤心欲绝。有人批评有的大学是放羊班,这可能是对的。如果具备,其他方面其实放羊挺好。难道羊不知道自己应该吃什么?
总体来说,我认为高校会永远有用,只要爱知求真的精神还在,但是大学的模式必然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我又得羡慕现在的学生了。现在的高校模式更加开放,网络技术越来越便利。大学作为一个实体,必然有一天会没落。慕课(MOOC)系统的发展,有一天可能会极大冲击实体的大学,高校如果不能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更优的学习效果,大概越来越没有吸引力。
四、高校工作啥滋味
这个问题不想多说,也难以多说,一是个人经历有限,二是各个高校差异比较大。简单表述一下。岗位上可以分为专业技术类、行政管理类和后勤服务类。最后一种一般大学毕业生接触少,不说了。
教师属于第一类,这类中还包括实验系列等等。我负责任的说,一位稍微负责任的教师都并不像外界眼中那么轻松。尽管有寒暑假,似乎每周就那么两三次课(校际差异大,有的学校青年教师课程排得很满),可是后台工作很多。因为做过几年教务干事,对此深表同情。最主要的同情就是其实很累,但是被认为不累。
行政管理类有几个大的门类。学校机关行政单位最接近政府机关单位工作性质,繁忙程度也类似,行政提升几率也较大。学院一级二级单位的办公室之类,只负责本单位事务,繁忙程度视学院情况,一般只能在学院行政系列换岗变更,行政级别升迁难度大些,我目前就属于这一类。其中学生办公室的辅导员有点特殊。辅导员属于教学辅助岗,虽然也是行政岗位,不过有德育教师职称,可以评聘助教讲师之类,走行政系列没问题,也可以进修进入教师系列。
个人对工作的感受,比较简单:喜欢学校的环境和岗位,痛苦就少些。不然,难受去吧。学校工作说清苦,恐怕要挨骂的。不过大多数人真的是收入较低。我的大学同学,但凡去企业工作的,都是我工薪的两倍左右。
借此,我要说几个事。
第一,高校工资高低问题。我不认为学校工资实质很低。虽然寒暑假我们并不是那么清闲,但是至少名义上还有,工作繁忙程度确实与企业相比要低,所以工资是与劳动强度相匹配的。有老师抱怨,我也能理解。因为可能确实付出努力不一样。不过,市场很大,学校不养人,走出去呗。
第二,行政岗位与教学岗位工资差异。坛子里也有发帖称,行政岗位工资高,轻视教学之类的。我想说,无论是行政还是教学,都要付出多少。教师有教师的辛苦,不过要是换一位老师早八晚五必须守在办公室,节假日必须随叫随到,学生老师各种服务不到位就要受到批评,每天处理各种琐碎公务,工资对调他不见得满意是不是?我工作这几年,一直是行政工作,累病累倒不是个事儿好不好。只不过现在终于有了工作经验,好了很多。教学工作上,有些老师确实勤勤恳恳,有些老师偷懒耍滑的也不少好不好?不但不备课,不但找学生代课,甚至直接翘课有没有?就这样还好意思说自己工资太低?
第三,编制内编制外岗位工资问题。怎么说呢?说起来又要挨骂。请问编制内是好进的吗?想当年哪个不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各种考试,各种磨难。难道努力不应该有相应回报,那读书努力有个鸟用?有人说,不给编制,工作还比编制内人员累,凭什么不给多点工资?这世界是按付出汗水开工资的?那去桑拿好不好?马克思都说过,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差异,不懂的补补课去。
首先,如果规则公开且公平,获得编制外工作的起点要求本来就低,而且信息已经公开,就是低工资高强度。编制外人员的存在,就是以降低门槛为条件,换取低成本员工。一个理智清醒的人,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这有点像择校生,本来分数不够上重点高中,父母花了钱来读书,还要吵吵为什么其他同学不要交择校费?
其次,说高校(包括其他单位)用编制外人员待遇不公是真的操错心。用一个体制内的人,不仅是工资问题,还有一系列待遇和隐形成本。对于有些工作,其实不及用编制外人员效率高。这实际上是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方式。 还有,虽然我也看不惯,不过抱怨体制内人不好好干活,效率不高,对那些编制外人员来说也有逻辑问题。说实话,有的岗位要是在岗的人再勤奋努力些,哪有您编制外岗位的份儿。
所以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不是给编制外人员涨工资,而是根本就不应该存在编制,优胜劣汰就挺好。至少打开一条编制内外流动的路径,能者上庸者下。当然,很难很难。还是那句话,即使不考虑人为因素,评价标准复杂。
五、现在的大学生怎么啦?
一代不如一代,贪图享乐,没有上进心,缺少忧患意识,心理问题严重,浮躁,道德……这一系列标签没少往大学生身上贴。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想说几句话:
第一,浴血奋战也好,忍饥挨饿也罢,就是为了让今后的孩子不再经历那么多苦难,现在的孩子过得好,本身是好事;
第二,别说大学生这不像话,那不像话。中国的学生,在真正的青春时期都在苦逼备战高考,该玩该胡闹的时候管的死死的,上大学再不疯一下,难道等当了局长厅长再胡闹啊?
第三,别浪费时间操心下一代的事儿,把自己一代的事儿做好就行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担心下一代的时候也太多了,时代还是在进步。当我们唠叨学生这不好那不好的时候,十有八九是我们已经老了。
我是穷孩子出身,熬过深夜,饿过肚子,压抑过感情,放弃太多兴趣。大学泡过网吧,醉过小店,看过*片,并没有影响每年拿奖学金,认真找工作,好好结个婚,努力做个爹。不过,如果我可以有魔法改变教育体系,我希望大学以前能够给童年和青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大学能够有足够的压力和勇气承担即将担负的责任,而不是相反。
六、如何评价教育政策与改革?
虎头蛇尾,简单一句:不要好看好听的,只要能用的好用的。披着羊皮的狼比还不如披着狼皮的羊。怎奈何,总有人只看皮。更多的情况是,一份好心,办成坏事。公共政策的难点在于站在各方利益角度上寻求平衡,激进的政策,往往赢了面子,丢了底子。所以,各位坛友,稍安勿躁,且喝口茶,慢慢品味,自有回香。
至少,自认为今天比昨天好,明天一定比今天好。
---------------------------------------------------------------------------------
以上愚见,随心信手,未经多少严肃推敲,随意拍砖,仅供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