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6981 121
2016-02-03
前几日 论坛上有一个新闻帖子(见《信号:高校和医院或取消事业编制),看到了各位坛友的发言忍不住留言胡说了几句,意外地得到了几位朋友的关注,楼主zounghy还特意邀请,希望我能就教育改革专门写个帖子。

如果真的要讨论教育改革,我坚定且负责地认为自己完全没有这种资格。因为我对这个领域没有特别关注,更别提什么研究。

不过,要说就是做一个普通老百姓,和大家聊一聊高校的事儿,我觉得可以做的。像题目上所说,我认为自己应该叫做槛内门外汉。因为我自己确实是在高校里工作,做过人事处的工作,后来到学院做了3年半的教务干事,又做研究生干事,我现在做研究所里做行政工作。在工作过程中自己读了在职研究生,又在学校里读了博士现在已经毕业了。说说个人经历供大家玩笑吧。

因为发帖字数限制,分成两部分。此为之一。

一、高考该死不该死     我感谢高考制度,也痛恨高考过程。高考不能死,内容形式应该变。
    高考沿袭科举制度而来,我始终认为存废之争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历史证明,科举至少还给了平民百姓一个竞争的机会,还有上升到上层社会的可能。总不能玩举孝廉吧,得又开始出一堆“二十四孝”之类,玩出一大批贪官。没有高考制度,我十有八九还在老家啃黄泥。
    高考主要是考试内容、方式和形式的问题。高考制度进行了长期艰辛的努力,虽然饱受诟病,但是确实进步巨大。现在越来越好,考试越来越倾向于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必须提一句,高考包括大学教育主要考察的是学习能力和水平)。有人说现在高考把家长和孩子都逼疯了,太灵活了。我真是无言以对。想当年,我高考时候,人近乎癫狂,可是了无兴趣。现在如果噩梦,必是高考相关。
    前一阵子高中同学聚会,为了唤起大家兴致,作为召集人之一,我把箱底已经沉睡多年的日记翻出来了。曾几何时,这个班级里真是多得是文学青年,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可是高考压力以来,灵性全隐退了。已经很难相信日记里那些诗歌和课堂辩论是我们的行为了。
    结果当年政治就考了当时比较热门的通货膨胀问题,问如何看待“货币回笼”。完全茫然……家长为难,学生苦恼,对高考制度而言却是好事。现在仍然有家长以孩子学习为名,几乎不让接触任何课本以外的事物,电视手机当然一概封杀,其实是对高考变化不甚了解。因此,因此高考改革的纠结,显然不是光高考制度问题,受教育者需要反思,自己到底要一个什么样的学习过程,是否乐于勇于承担改革要求的付出
    高考的问题仍然是自由度小。现在这个问题也在改进中吧。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状况没有太大改变。随着大学类型的变化,,学生可以有更多选择权,甚至不在那么以高考为唯一目标,情况就会好起来了。      
      
二、读书到底有没有鸟用

1.如何评价高等教育得失?
    评价标准是分析利弊得失的前提吧。个人认为这也是目前对高校而言,最重要,也最困难的问题。
    高等教育与其他几个学习阶段相比,是最难使用单一标准并量化价值的。其他教育阶段,尽管也应该价值多元化,但是仍然可以基本上最终归结为成绩与升学率(再次提醒,这并不正确,但是国情如此,大众可接受)。因为,毕竟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上大学,都有明确的下一阶段目标。但是大学不同。大学毕业后,面临多样选择,多种发展方向。
    不过,我始终认为,本科毕业后,无论去向如何,都可以认为是进入工作阶段,而不再是以前的学习阶段。因为即使选择攻读研究生,应该视为选择了学术工作(在中国体制内工资体系上,研究生已经算工龄,大致也是这样的原因),就算待业啃老,也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从这个角度上说,本科阶段的教育至关重要,短期看,是不是能够为今后工作提供必要能力,应该是衡量高校教育水平的一个标准。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标准,而且仍然难以量化。高等教育长期目标,应该是培养“自由人”,有自由意志,能够独立思考,尊重科学规律。这可以是重要的标准,也显然不能用一年一个排名,五年一个评估来衡量。
    仅讲个人经历和感受,大学经历让包括我在内很多同学见证了“知识改变命运”,更为重要的是,给我了更多选择的机会,而不是被选择的幸运。如何高等教育能做到这样,我认为就是成功的。

2.就业率是个好指标吗?
    每每看到或者听到拿就业率评价大学教育成败,我就又气又乐。当年报考大学,爸爸妈妈最关心的也是能不能找到工作。现在哥哥姐姐对他们的孩子还是首先关注这个。外界的评论也就罢了,高校评价机制中,行政管理机关也真把就业率当个过于重要的标准,大学为此不惜各种形式粉饰指标,不知道如何对得起“教育”两个字。这个真逗,能不能就业真的关大学什么事儿,认真努力读不读大学都有饭吃,成天游戏玩乐,读不读大学,一样废柴。
    用就业率衡量的话,还不如干脆就评一下“挖掘机技术哪家强”得了。就业率到底说明了什么?就业率只是说明了毕业的人中多少人找到了工作,而工作性质和收入水平是不考虑的。那么,对工作无法进行选择的,反而容易就业。以就业率衡量教育成败,会又很多笑话的。恐怕大家也都知道,中国窄口径的就业指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所有农业人口都是就业人口。那么可以说,如果全中国人都不读书,都种地,就业率是百分之百。用就业率衡量,种地比读书有用多了。
    各位初中同学中,没升高中的,还有谁没工作?还没有工作早饿死了。高中和职业学校毕业,从我看到的一些研究成果上基本上都是人力资本回报率最高的,也是就业率很高的。那又怎么样?那只是说明,收入和投入比较高,并不是相对收入高。几乎全世界现有的研究成果都证明,学历与收入水平是正相关的。有人会说,谁谁谁大学没毕业,是世界首富之类。对于这样的问题,很早就有回答了。第一,在整个研究样本中,这样的概率很低;第二,即使如此,教育经历很低的仍然很难创造巨额财富,尤其是长期保有并增长财富。另外,缺少教育背景(不是学历背景)很难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
     
3.平均收入水平忽略了什么?
    仅考虑教育带来的经济回报的话,确实可以用毕业的平均收入水平,观察教育的实际效益。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作为衡量高校教育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不过,这个指标的使用,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计算的基础发生了很大变化。有时会看到评论说,高校的教育水平越来越差,依旧就是高校毕业生的起薪逐渐下降。这可能是个事实。不过,问题是仔细看看入学生源的变化再评论较好。1999年高校扩招,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我原来所在的学院,一个年级所有专业不过100多人,扩招后基本上都在两倍以上。这意味着什么呢?原来我们一个班不到30人,薪水3000元的工作找我们,同学们挑肥拣瘦的,后来扩招到60人,平均工资只有2000元,而且还得绞尽脑汁的。这是教育水平下降了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吧。仅就个人观察看,如果仅看这个专业学生前30名的就业和工作收入水平,即使考虑价格水平上涨因素仍然比我们那时好。
    其次,非常感慨的是,学生的素质和追求都提高了。其中主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在求职就业时更多的学生关注的是个人兴趣,而不是工资水平。这或许是说明总体上,中国家庭收入水平还是提高了,可以允许学生不那么急迫地工作,或者不以工薪水平作为主要标准。遥想当年,我们毕业时可没有这样的幸运。因此,现在有部分学生并非无法获得高工资,是并不去追寻。
    最后,风险溢价较低。从教育的目标上说,有一部分就是为了避险。教育水平高的群体,职业变动率比较低。同时,有高等教育学历,大多可以选择工作稳定、工作环境安全些的职业,因此工资水平中的风险溢价通常比较低。

4.读书只看名利了吗?
    读书仅看名利,也是最稳妥可以名利双收的途径,只要不太贪心。一夜暴富,天降大任,平步青云,这都不大属于刻苦读书的必然结果。
    有一天,当时正在读高中的外甥女问我,读书这么累,为什么一定要读大学。我回答说,当时也不知道,只是因为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地比,起早贪黑读书还是更轻松。
    现在,我磕磕绊绊读完了博士。以前的优秀学生,现在凡事都有点懒惰拖沓。曾经那种学习的猛劲儿和冲劲儿都荡然无存。可是我更喜欢读书了。在学历带个我一份安身立命工作的同时,在能够勉强糊口之后,在忙完公务家务之余,读书使人身心宁静,精神自由驰骋。这对我来说太好了。
    名利并不俗气,因为名和利是我们曾经努力的回报和证明。不过,名利永远难以成为奋斗的终极目标。个人认为,还是快乐重要,其必须的要素是自由。        


(未完待续,欢迎随时拍砖)
版主 zounghy 注:为方便各位连贯阅读,已将楼主的第二部分内容搬到沙发楼。对格式稍做修改,文字未做任何改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2-3 10:13:47
三、高校还有啥用
    大学有没有用,有多大用,自己说的不算。能有其他途径与其竞争抗衡,高下立现。俗一点儿的衡量方式,是看成功路径和效率。国学私塾教育也好,出国留学也罢,都是好的尝试和探索,如果通过选秀节目就能出一批优秀歌手和音乐制作人,音乐院校确实可以歇菜了(从实际情况看恐怕还不是)。实践出真知。一枝独放不是春,受教育的渠道多些,本身就是好事。
    我不知道论坛里会有多少人记得自己在大学上过的课程内容,有多少难忘的学习经历。大学里,我大四以前,执着地从来不缺席任何课程,提前几分钟到教室,可是迷茫与困惑与日俱增。到底我的专业课什么时候才会上,为什么要上那么多公共课,为什么课程进度这么慢?为什么这门课这么枯燥,为什么没人告诉我这门课到底在专业学习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大学里到期末背背书就能有好成绩?为什么好不容易学专业课了,好像老师讲得总是模模糊糊的?
    能记起来的,更多的是同学团体活动,或者自己读的几本好书,调皮捣蛋的故事。大学课堂给我留下的,是对一个专业系统框架和基本原理。这非常重要,虽然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不过仅希望从课堂获得能力远远不够。尽管高校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但是大学仍然是个表面温柔,实质残酷的体制。大学提供的是一个可以自由选择发展方向和方式的平台,对接恰恰是个人最理想的未来,问题只不过是大学或者大学前阶段欠缺引导和提供必要的辅助环境。从完全包办学习过程的中学走来,以为大学仍然是慈母,必然会伤心欲绝。有人批评有的大学是放羊班,这可能是对的。如果具备,其他方面其实放羊挺好。难道羊不知道自己应该吃什么?
    总体来说,我认为高校会永远有用,只要爱知求真的精神还在,但是大学的模式必然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我又得羡慕现在的学生了。现在的高校模式更加开放,网络技术越来越便利。大学作为一个实体,必然有一天会没落。慕课(MOOC)系统的发展,有一天可能会极大冲击实体的大学,高校如果不能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更优的学习效果,大概越来越没有吸引力。

四、高校工作啥滋味
    这个问题不想多说,也难以多说,一是个人经历有限,二是各个高校差异比较大。简单表述一下。岗位上可以分为专业技术类、行政管理类和后勤服务类。最后一种一般大学毕业生接触少,不说了。
    教师属于第一类,这类中还包括实验系列等等。我负责任的说,一位稍微负责任的教师都并不像外界眼中那么轻松。尽管有寒暑假,似乎每周就那么两三次课(校际差异大,有的学校青年教师课程排得很满),可是后台工作很多。因为做过几年教务干事,对此深表同情。最主要的同情就是其实很累,但是被认为不累。
    行政管理类有几个大的门类。学校机关行政单位最接近政府机关单位工作性质,繁忙程度也类似,行政提升几率也较大。学院一级二级单位的办公室之类,只负责本单位事务,繁忙程度视学院情况,一般只能在学院行政系列换岗变更,行政级别升迁难度大些,我目前就属于这一类。其中学生办公室的辅导员有点特殊。辅导员属于教学辅助岗,虽然也是行政岗位,不过有德育教师职称,可以评聘助教讲师之类,走行政系列没问题,也可以进修进入教师系列。
    个人对工作的感受,比较简单:喜欢学校的环境和岗位,痛苦就少些。不然,难受去吧。学校工作说清苦,恐怕要挨骂的。不过大多数人真的是收入较低。我的大学同学,但凡去企业工作的,都是我工薪的两倍左右。
    借此,我要说几个事。
    第一,高校工资高低问题。我不认为学校工资实质很低。虽然寒暑假我们并不是那么清闲,但是至少名义上还有,工作繁忙程度确实与企业相比要低,所以工资是与劳动强度相匹配的。有老师抱怨,我也能理解。因为可能确实付出努力不一样。不过,市场很大,学校不养人,走出去呗。
    第二,行政岗位与教学岗位工资差异。坛子里也有发帖称,行政岗位工资高,轻视教学之类的。我想说,无论是行政还是教学,都要付出多少。教师有教师的辛苦,不过要是换一位老师早八晚五必须守在办公室,节假日必须随叫随到,学生老师各种服务不到位就要受到批评,每天处理各种琐碎公务,工资对调他不见得满意是不是?我工作这几年,一直是行政工作,累病累倒不是个事儿好不好。只不过现在终于有了工作经验,好了很多。教学工作上,有些老师确实勤勤恳恳,有些老师偷懒耍滑的也不少好不好?不但不备课,不但找学生代课,甚至直接翘课有没有?就这样还好意思说自己工资太低?
    第三,编制内编制外岗位工资问题。怎么说呢?说起来又要挨骂。请问编制内是好进的吗?想当年哪个不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各种考试,各种磨难。难道努力不应该有相应回报,那读书努力有个鸟用?有人说,不给编制,工作还比编制内人员累,凭什么不给多点工资?这世界是按付出汗水开工资的?那去桑拿好不好?马克思都说过,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差异,不懂的补补课去。
    首先,如果规则公开且公平,获得编制外工作的起点要求本来就低,而且信息已经公开,就是低工资高强度。编制外人员的存在,就是以降低门槛为条件,换取低成本员工。一个理智清醒的人,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这有点像择校生,本来分数不够上重点高中,父母花了钱来读书,还要吵吵为什么其他同学不要交择校费?
    其次,说高校(包括其他单位)用编制外人员待遇不公是真的操错心。用一个体制内的人,不仅是工资问题,还有一系列待遇和隐形成本。对于有些工作,其实不及用编制外人员效率高。这实际上是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方式。 还有,虽然我也看不惯,不过抱怨体制内人不好好干活,效率不高,对那些编制外人员来说也有逻辑问题。说实话,有的岗位要是在岗的人再勤奋努力些,哪有您编制外岗位的份儿。
    所以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不是给编制外人员涨工资,而是根本就不应该存在编制,优胜劣汰就挺好。至少打开一条编制内外流动的路径,能者上庸者下。当然,很难很难。还是那句话,即使不考虑人为因素,评价标准复杂。

五、现在的大学生怎么啦?
    一代不如一代,贪图享乐,没有上进心,缺少忧患意识,心理问题严重,浮躁,道德……这一系列标签没少往大学生身上贴。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想说几句话:
    第一,浴血奋战也好,忍饥挨饿也罢,就是为了让今后的孩子不再经历那么多苦难,现在的孩子过得好,本身是好事;
    第二,别说大学生这不像话,那不像话。中国的学生,在真正的青春时期都在苦逼备战高考,该玩该胡闹的时候管的死死的,上大学再不疯一下,难道等当了局长厅长再胡闹啊?
    第三,别浪费时间操心下一代的事儿,把自己一代的事儿做好就行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担心下一代的时候也太多了,时代还是在进步。当我们唠叨学生这不好那不好的时候,十有八九是我们已经老了。
    我是穷孩子出身,熬过深夜,饿过肚子,压抑过感情,放弃太多兴趣。大学泡过网吧,醉过小店,看过*片,并没有影响每年拿奖学金,认真找工作,好好结个婚,努力做个爹。不过,如果我可以有魔法改变教育体系,我希望大学以前能够给童年和青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大学能够有足够的压力和勇气承担即将担负的责任,而不是相反。

六、如何评价教育政策与改革?      
    虎头蛇尾,简单一句:不要好看好听的,只要能用的好用的。披着羊皮的狼比还不如披着狼皮的羊。怎奈何,总有人只看皮。更多的情况是,一份好心,办成坏事。公共政策的难点在于站在各方利益角度上寻求平衡,激进的政策,往往赢了面子,丢了底子。所以,各位坛友,稍安勿躁,且喝口茶,慢慢品味,自有回香。
    至少,自认为今天比昨天好,明天一定比今天好。

---------------------------------------------------------------------------------
以上愚见,随心信手,未经多少严肃推敲,随意拍砖,仅供娱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2-3 10:25:06
高等教育,一个严肃、现实的问题。
高等教育,从高考到金字塔尖,多少路要走,多少坎要过,多少艰辛经历过,多少风景欣赏过......

教育,国家创新的起跑线,民族振兴的出发点,与国民经济休戚相关。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民强

教育,宏观经济绕不开的话题。

请各位发表评论与见解。

再次感谢 jrzxhlq 网友发表精彩话题。

我们一起关注高校教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2-3 10:30:19
高考该死不该死?

好问题!

个人观点:高考可能存在不公平的地方,但没有高考对国家选拔人才就更不公平。

支持楼主的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2-3 10:34:42
教育的参与度好高,家庭社会都置身其中,家庭想培养出优秀的后代,社会想选拔靠谱的人才。
目前高等教育从选拔、培养等方面确实有很多矛盾。高考看似公平,但是,考虑到基础教育差异,实在无法做到实质公平。
用就业率考核高校,也是很无奈,虽然高校应当承担一些学生就业的责任,但这并不是高校最重要的工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2-3 10:36:12
感谢楼主和版主发布好主题,共性话题,能上论坛的都能参与进来。高考制度确实是毁誉参半 ,我个人来讲,首先也是感谢高考,没有高考基本上我看不到有什么好的途径(除非去搬砖)可以摆脱农村老家进入城市生活。因为原来没有资本、没有资源、没有让别人可接受的亮点。当然有人会说小学、初中没毕业的当老板云云,我想说的是有几人能做到?又有几人没有资本原罪的做到?所以从这方面说要感谢高考。但是回过头来,高考制度好吗?又不尽然,诚如楼主所说,为什么原有的灵感灵性消失了?就是这种体制造成的,唯成绩论、而试题又是形而上居多,独立思考没可能,要独立思考则无成绩。所以可能我们与国外的根本差距由此产生,开放式教育和填鸭式机械式教育的区别。窃以为这是亟需改进的。不能再扼杀独立思考能力,反而需要鼓励。创新的思维才能相应产生,良好的个人品格才能得以保存,未来才有希望。欢迎拍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