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出的拉闸限电现象表明了我国电力建设的严重滞后,每年都会出现“用电荒”。现阶段则正好相反,弃风弃光弃水的限电成常态,火电年等效可利用小时数也是一降再降,破了4500h电力过剩线,出现了“发电筐”现象。
而且,我们认为,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期内,电力行业会长期处于电力供应相对过剩阶段,很多人不敢相信,甚至我自己也不愿意相信。不过历史的车轮始终会向前转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像一个孩子,总要会长大,告别年少轻狂,回归成熟理性。没有好坏,只是一段经历。
电力增长与GDP增长相关性极大,发展趋势基本吻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取得巨大成就。与此同时,电力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投入品,消费增速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按统计数据计算,1999~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了7.5倍,年均增长9.4%;全社会发电量增长了4.5倍,年均增长9.8%;相关系数约为1.04。2012年进入新常态经济以后,经济平均年增长7.4%,发电量平均增长4.5%,相关系数约为0.6。
一般而言,GDP增速回升时,用电量与GDP增长趋势基本一致,用电量增速波动幅度要略大于GDP增速波动幅度;当GDP增速回落时,用电量增速回落幅度较大。例如,在1999-2015年整个统计期间,GDP增速的波动幅度为-4.6~0.9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的波动幅度为-8.9~6.1个百分点。2012年以来,GDP增速的波动幅度为-1.8~0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的波动幅度为-6.2~3.1个百分点。
结合我国GDP的增长,电力装机的增长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1999~2007年,电改5号文成为主要的驱动事件,国家电力公司拆分成五大发电集团和两大电网公司,发电集团跑马圈地,大批的电源项目上马,从2002~2007年的火电投资潮为火电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是在2008~2010年,4万亿投资成为主要驱动事件,国家的铁路、公路、基础设施投资拉动了上游原材料的需求,电力供应的增长得到恢复。随之而来的就是2007~2013年期间,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远景能源快速发展。
第三阶段是在2011~至今,电力增长速度随着新常态经济而下滑,2015年的电改9号文成为主要驱动事件,国家对电力行业采取“两头放开,管住中间”的策略,放开电力需求侧市场,成立售电公司,加之弃风弃光弃水严重,分布式逐渐的发展起来,锂电池电动汽车得到飞速发展。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当人们提起新远景能源的发展时,我们往往以德国、丹麦、荷兰等欧洲发达国家为马首是瞻;美国则一度被认为是抑制新能源发展的国度。但是,自从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美国的新能源产业一扫阴霾,在其强大的信息技术产业支持下,新远景能源产业迅速崛起,逐渐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桥头堡。
中美两国在能源产业发展模式上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火电均是两国目前最大的单一碳排放来源,再比如两国都在大力支持发展太阳能、风电等与传统化石能源不同的新能源。有观察者称,中美两国正在联手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
从远景能源产业规模、成本价格,甚至远景能源体制上来说,美国对于中国或许没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但其强大的技术创新基因给美国增加了无可比拟的优势。这应该就是我们从美国新能源产业中最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
《能源》记者在美国加州的采访行程中,听到了多位美国新能源产业人士介绍其创新的技术,也有不少中国的企业家向记者吐露已经或即将引进美国相关技术的计划。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从美国新能源领域引入先进技术的潜力将是巨大的,两国间或将有越来越多的合作项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