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使制度形同虚设<br/>2001-12-07 <p></p><p> 目前,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可谓不多,可是执行起来却往往偏差较大。有章不循、以批代管、以言代“法”的现象非常普遍。要加强企业的制度化管理,必须注意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br/><br/> 一、“立法”不周<br/><br/>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的“法律”,“立法”的质量决定了企业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模糊概念多,二是制定规章制度时,对各个管理环节的协调关系、衔接程序考虑不周,制度出台后相互“撞车”的现象时有出现。执行时部门之间扯皮不止,最终还是要靠“领导审批”。<br/><br/> 二、“执法”不力<br/><br/> 强化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要严格按制度办事。目前在执行制度过程中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失之于“宽”和“软”。一些人对违反原则制度的言行宽容有加,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好人主义”和“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庸人哲学,不仅严重损害了规章制度的严肃性,而且给腐败的滋生蔓延添加了“催化剂”。<br/><br/> 三、权力至上<br/><br/> “谁官大谁说了算”,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按说,在领导者集体商议、集体决策过程中,由“官大”的人最后拍板是正常的,但在执行规章制度过程中,如果仍由“官大”的人说了算,那就变成了以权代“法”,甚至以权压“法”。有的干部把个人排除在制度约束范围之外,我行我素,以言代“法”;有的干部把规章制度当作为个人或局部利益服务的工具,需要时,随手拈来,不需要时,挥之则去。企业的规章制度能否正确有效地执行,关键在干部。只有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地把手中的权力置于制度的约束和监督之中,坚持制度化管理才能够落到实处。<br/><br/> 四、监督被动<br/><br/> 执行制度的过程也是权力行使的过程。权力如果不受监督制约,必然导致腐败。实行厂务公开,就是要让权力的行使接受群众监督。可当前在推行厂务公开时,往往只注重公开方式和办事结果,至于公开的结果是否真实,制度背后是否还有“暗箱操作”,群众并不知晓。像这样群众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的厂务公开不能叫做真正的群众监督。厂务公开公开的内容不应仅是办事结果,还应如实向群众公开结果的由来,让群众知晓办事的基本过程。只有让群众主动监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才能真正促进干部廉洁勤政,坚持制度化管理才有保障。<br/><br/> 五、惩处过宽<br/><br/> 对违章违纪行为进行惩处,既是为了严明纪律,也是为了治病救人。可眼下我们对一些违章违纪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违章行为,往往是告诫多,处理少,纠正多,追究少;表面看,是为了“爱护”和“保护”干部,实际上对干部的成长百弊无一利。“小错不纠必酿大错”,这几乎是每一个腐败犯罪分子在“痛悔”中总结出的共同教训。从经济学角度看,当既得利益大于犯罪风险时,人们铤而走险的欲望也会大大增加。因此,要想让权力者不敢腐败,从“小事”抓起,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