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s年之后应该没有人再对这些问题感兴趣了才是。
 
珍珠的问题其实是“劳动和价值的关系”问题,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谁决定谁?
另一个经典问题是钻石与水问题,其实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关系”问题,同样,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水与钻石显示出两者的背离岂不费解?
这两个问题,根本上都是在讨论价值,即“价值之谜”,早先的经济学家试图为“价值”找一个更客观的根源,或找出普遍的决定价值的决定因素。
 
从斯密、李嘉图到马克思,是试图以“劳动价值论”来作为价值根源的解释。如下理论是所有人都熟知的:包括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根源,抽象的价值派生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具体的属性,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等等。
 
这种理论模式是受从牛顿到达尔文以来的深刻影响,理论家们相信并热衷于建立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背后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所以,价值这个概念一定要有一个“客观”基础,否则理论家们心里不踏实。现在角度看,劳动价值论偏向于认为价值一定是生产出来的,即只从供给方面去看待价值根源。
 
劳动价值论的批评者们认为,这个理论经不住推敲,或者过于狡辩。至少斯密和李嘉图自己都是表示疑惑,希望问题遗留给后人来解决,而自信的只有马克思。
 
在1870s年,边际学派占据西方经济学主导位置后,再没有人讨论这些问题了。当杰文斯在1871年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页就明确表述“边际效用决定价值大小”这个从需求方面提出、很主观(需求是主观的)的论断时,大家普遍认为他解决了“钻石与水”和“珍珠”这两个问题。现在大家普遍接受,价值由需求和供给双方共同决定,并不再区分价值和价格的概念。劳动,只是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不再承担“价值根源”这样如此不堪的重任。
 
所以,珍珠的价值和采集它的劳动没有必然关系。或者说,即使在这个例子中能看到貌似重要的联系,但其结论不能推广到普遍适用。不仅如此,诸如稀缺性决定价值、成本决定价值,等等,种种关于价值根源的说法,都不再被当回事了。在“供给和需求决定价格”这个结论被广泛接受后,价值不再需要一个根源。
  
“珍珠价值决定了采集难度”的观点,是有理论支持的。9楼的分析和李嘉图级差地租相同,确实如此,但后来边际学派将这个规律推广到所有生产要素都成立,且这个关于要素投入与价格的关系还是有条件限制的,现代观点将之看成要素投入的一个特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