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主张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如何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一个重要话题。但关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不算多。尽管这些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年龄相当,但他们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读职业学校被视为中考失利学生的无奈选择,这种社会认知让这些学生在心理上觉得低人一等,自我效能感也不足。而且还会影响他们的社会关系,不断加剧心理问题,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产生负面事件。
近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调查了如何帮助青少年培养面对学校、社会活动、家庭和个人发展的积极性格,如何实现最好的发展、培养可以适应社会的个性。因为性格优势是一个人重要的心理资源。在征求了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后,来自九个职业领域的学生参加了这次2015年春季学期的项目。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Tingting Li和Xiaoming Liu的文章发表在科研出版社英文期刊《Psychology》(心理学)上。
每个年级选择了100名学生,最后获得了282份有效问卷。男生112人,女生170人,平均年龄16.61±0.81岁。多数(54.60%,154人)学生来自农村,132人(46.80%)是独生子女。
学者采用了中华美德问卷(CVQ)、大学生生活压力量表(LSRS)和症状清单(SCL-90),进行了回归分析,旨在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澄清中职学校的学生人格力量、心理应激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心理压力具有哪些特点呢?从学生的教育背景和心理发展分析看,这样的学生常被视为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常被忽视。进一步说,他们受到过来自老师、父母和同辈的歧视,还有更广泛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这些会转化为抑郁,自觉低人一等,带来一些社会问题,退缩而且更不愿意与他人沟通。
中职学生似乎基本没有学习压力,至少与高中生相比如此。他们可能还会觉得更容易获取实践的知识,也必须将知识用于实践中。这种理解就会带来感觉没有动力、厌倦学习和缺课这样的严重后果。因此,中职学生有40%有各种与学业相关的消极情绪:抑郁、焦虑、愤怒、羞愧、无奈和学习疲劳。
学习压力还来自地理位置和家庭类型。这是由于社会资源、人际关系网络对学生规划未来来说,是重要的因素。来自农村的学生只能依靠自己,更加珍惜也就产生更大压力。家庭压力主要来自退休的父母、经济困难、亲人离世和家庭不和谐等等。发展压力显示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比女性更忧心自己的未来,从社会分工看,他们也拥有更多家庭经济责任。
在本研究中,相比其他的心理压力源,学习和社会压力有着更强的影响力。国内更看重关系,不管是家庭关系还是社会关系。老师和家长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就是对学生的潜在支持。
关系的调节作用强调了家庭压力和心理症状之间的关系,表明个人对自己的社会资源认知,影响他们应对压力的能力及之后的心理健康;强调了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发挥重要影响。家庭因素,比如家庭和谐程度,是否被父母抛弃,父母是否有破坏性或危险行为,这些都是可能带来经济和心理不安全、社会性退缩、有暴力冲动及其他不良心理问题、行为的因素。
从另一方面看,如果得到了特别是来自核心家庭(父母)的支持,会带来积极、健康和良好的适应性。学生的性格是家庭和学校环境特征的反映,如果这些环境特征是积极的,可以增强学生抵御心理压力的能力。相对于学校,家庭这个微系统对个人的影响较大。个人学习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是从家庭环境学习而来。尤其家长与学生的相处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来源:尔湾文化/科研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