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份人民币信贷猛增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1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高达8141亿元,均创下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纪录。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规模猛增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1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猛增的主要原因
1.年初突击放贷是近几年我国银行的常规做法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企业资金需求旺盛,为了抑制经济的过热势头,人民银行一直对商业银行新增信贷规模有着隐性直至硬性控制目标。因此,在央行实行新增贷款总量控制的情况下,一方面,早发贷款就能早为银行带来利息收入,从而给银行带来更多的利息收入;另一方面,一般年末得不到满足的贷款需求会在次年初集中释放。
近几年,一月份的人民币新增贷款占当年新增贷款的比重显著说明了这一点。2005年-2008年,金融机构当年一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占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重分别为21.47%、15.69%、15.78%和19.19%。
2.今年初商业银行突击放贷是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导向的回应
2008年11月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进一步扩大内需,国务院决定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造适度宽松的货币信贷环境,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2009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左右。
那么,为了配合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贯彻落实,央行全面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额度控制,商业银行迅速行动起来加大放贷力度已经成为一个政治要求。
3.商业银行利用信贷额度控制取消良机扩大信贷规模
前几年,由于央行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持续实施窗口指导、直接额度控制等管制措施,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的欲望受到极大抑制。当前,利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信贷管制全面取消的有利时机扩大信贷规模就成为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二、票据融资是商业银行扩大贷款规模的最佳选择
在以上三个主要动因的刺激下,1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规模猛增已成为必然。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速急速下滑,民间真实资金需求已经大幅萎缩,那么通过票据融资做大贷款规模就成为必然选择。
1.票据融资规模急剧膨胀操作非常方便
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和资产质量过硬的大企业进行协商,企业一方面大力扩大票据融资规模,一方面则将票据融资获取的资金再存入银行,特别是定期存款。这是有迹可寻的。首先,据了解,1月份大中型企业直接贴现利率约在1.6%~1.8%,而3个月期和半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分别为1.71%和1.98%,中间存在一定利差,这个利差很可能就是银行对企业配合扩大票据融资规模的报酬。其次,M1较上月增加极少说明新增贷款并没有用于生产经营,而主要成为定期存款沉淀在银行体系。数据显示,体现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1月末增幅环比下降2.38个百分点,增幅仅为6.68%,创多年来的新低。
2.票据融资相对安全
票据融资期限一般较短,当前一般在4个月左右,安全性较高。和大型企业合作,安全性更能够得到保证。
3.票据融资可以便捷的转为中长期信贷
当前,商业银行通过票据融资做大信贷规模,一旦央行恢复进行一定程度的信贷额度控制,那么,商业银行既可以随时将票据转贴出去,又可以把票据融资到期释放出的资金改成中长期贷款,从而保证继续扩张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