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两种要素之间的边际替代率随一种要素的不断增加递增
2.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要素的不断增加导致要素的边际产量不断减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6 19:02:42编辑过]
这个问题刚开始我也是搞了好长时间才弄懂。在极其特殊情况下,生产可能性曲线可能是一条直线,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里面举的种土豆和养牛的两个农民的例子的时候所用的图,但这种情况正常情况是不存在。机会成本是递增的,因为用于两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在把资源从用于A产品的生产转向B产品的时候,我们先减少的往往是比较不适于A的资源,而越往后的资源,往往是越适用于A的生产——所以,为了生产B而放弃的A的单位数就越来越多了,也就是说机会成本提高了。
当然,我在这是班门弄斧了,建议楼主好好看书就可以把问题弄懂了。
因为机会成本是递增的,这就意味着生产一单位的某商品,必须要越来越多的减少另一种商品的产量,以获得生产地一种商品的足够资源,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每点的斜率就代表了该点的边际商品转换率,随着`机会成本的递增,边际转换率也越赖越大,所以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条件下,生产可能行曲线是凹象原点的.
个人观点: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是基础,导致了机会成本递增规律,从而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凹向原点的.
其他条件不变,要素间的边际替代率递减.
机会成本是递增的,因为用于两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在把资源从用于A产品的生产转向B产品的时候,我们先减少的往往是比较不适于A的资源,而越往后的资源,往往是越适用于A的生产——所以,为了生产B而放弃的A的单位数就越来越多了,也就是说机会成本提高了。
这个解释很通俗易懂,呵呵。
我觉得这个问题从边际成本递增和边际产量递减两方面来考虑就更全面了。
首先必须承认由于资源和技术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变的,因此一定存在生产的边界问题。
再是产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如刚开始可以用能生产2个单位的A产品的资源来生产1个单位的B产品,但是当你想要生产更多的B产品时,就必须拿不止能生产2个单位的A产品的资源来生产1个单位的B产品.
因此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向原点凹的.
在数学上是,沿着可能性边界,切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由下而上递减的.
本质上来说和无差异曲线很象。无差异曲线是因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而这个是因为边际转换率递减。
其实是因为假设技术不变,其中一要素固定,所以,有生产要素报酬递减,故而边际替代率递减。边际替代率等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其切线斜率递减,故而曲线必然凹向原点
[em01][em01][em01]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他是跟机会成本密切相关的,所以认为4楼的解释很合理,是机会成本递增的原因。
是因为存在边际要素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K或L的替代投入增加导致更多的投入,
当等比例投入的生产函数曲线是一条右下倾斜的直线
这个问题我以前没考虑过,但看了四楼的说法有了些不懂:人们为了多生产一些甲产品会放弃一部分本来用于生产乙产品的资源,根据微观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他们肯定会放弃原先最不适宜生产乙的资源,于是甲的产量相对于乙增的比较快,于是会出现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那原先分析的的背向远点的曲线岂不成了悖论!
可是在复旦胡涵筠的<国际贸易>中提到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凸向原点的,就是这两个不同让我糊涂了,请看我的问题 https://bbs.pinggu.org/thread-54776-1-1.html
言简意赅!
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呢?仅仅是高鸿业教材上的存在一个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点吗?可以肯定,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高老师的解释是有点简单了。
假设而已,
如果不这样假设,
那么生产就只会用一种资源,
其它资源是负担。
消费者均衡实现的条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