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金丰
象中国这样有庞大人口的国家,要实现社会的发展,就要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人都能够通过自食其力来养活自身。国家所要做的,就是创造使每个人都可以自食其力的劳动环境和条件,放手让每个劳动者利用自身的条件,通过自我的努力,实现个人的发展。因此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向和方法就是要立足于这一原则来设想相关的政策。
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定位在推进市场化建设,解决城市就业,提高社会收入,加强社会分工,促进其它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上,发展第三产业所采用政策的方向和方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 第三产业的产业政策与政府在政策中的定位。
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在于降低成本,减少负担,放开管制,通过加强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方式来达到创造就业,加强社会分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第一和第二产业的素质和基础,推动第一和第二产业进步升级的目的。
政府在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从市场环境和市场条件两个方面入手,加强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制度建设,保障市场经营的秩序和安全,降低市场的经营成本,减少经济活动的负担水平,放开不合理的管制和限制,将地区性市场通过政策和制度建设连接在一起,使全国形成统一的资源配置市场格局和地方分工的市场格局。各级政府还应鼓励个体经营,降低经营的成本,开辟更多的设施,创造更好的环境,为第三产业的经营创造条件,推动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的开展。
中国有大量的人口和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化不可能完全依赖第二产业实现。从农村转化出来的大量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和素质也不高,只能从事低端的加工工作。这些人生活来源的社会机会创造,只能靠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实现。政府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中所要坚持的方向和原则,就是要为有经营意愿的人创造经营的条件,要在现有的经营环境上降低成本,减少负担,放开不必要的限制,使那些出售一元两元产品的小贩,都能够开展合法的经营。要使擦皮鞋的摊主,都能够得到尊重和保护。其目的和方向,是要拓宽社会成员的生活来源和谋生的渠道。政府降低了经营的成本,放宽了限制,民间会由于经营环境的改善自己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市场经济制度的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制度建设。中国的经济是一种官本位主导的经济,很多好的社会机会被权势以各种不公开的暗盘操作长期垄断,通过利益输送转移给特点人选,由此造成非常巨大的社会收入差距。这些被权势控制和掌握的经济机会如果能够公开的推向社会,公平的进行社会竞争,所能产生的投资拉动和消费增长都是巨大的。市场不统一,经营成本高负担重,渠道不公开不通畅,体制存在漏洞和缺陷等是阻碍第三产业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之一,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要将重点着落在此。单纯的推出产业振兴政策的效果不大,要消除垄断,扫除障碍,实现经济机会社会化,阻止经济机会权势化势头的进一步发展才是政府在发展第三产业中工作的重点。
2. 第三产业的行业政策。
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点着落在行业政策上。仅仅做好了市场环境和市场条件两方面的工作还不够,要通过行业政策的推动作用来激发社会参与的热情,打开行业发展的空间,推进新行业的产生和成熟,使更多的自我需求转化为社会需求。
从第三产业中原有的主要行业来看,交通运输业的促进政策可以定位在减负减税,减少限制。零售业的促进政策应定位在促进小型连锁超市和农贸生鲜市场建设的方向上,这样的策略不但可以对冲国内大型零售超市外国资本一统天下的尴尬局面,也有利于扩大就业。餐饮业的促进政策应定位在降低经营成本上,通过降低餐饮经营的成本来实现家庭饮食向社会需求的转化。第三产业的门类众多,每个地区的特点又不尽相同,在此不便一概而论,应根据各地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促进和扶持政策,使之发展成为主要的地区行业门类,为当地的发展做出贡献。
从原有的限制性行业来看,卫生医疗,教育体育,文化娱乐等行业都是第三产业中能够吸纳劳动力就业,有巨大发展空间的行业。这些行业原本的进入门槛高,管制严格,限制多。如果能够公平公正公开的放开经营,权消除不合理的垄断,就可以产生大量的就业机会。实际上这些行业的经济机会社会化是早晚的事,只是中国的经济发展要按照中央的部署来,而中央的政策始终专注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因此对这些行业的关注程度和改革研讨程度都不足,因此才会限制了这些领域的发展。现在沿海地区的社会消费程度和意愿已经转向了对这些行业高端产品的消费,适时的启动这些行业的改革发展进程正逢其时。
个人的特长和技能转化成为社会性商品是第三产业促进的又一个重要的原则。单纯依赖成熟行业的发展所产生的就业和收入增长见效的周期可能较长,促进个人特长和技能的社会性转化是一种见效快成本低的有效方式。夜市,小摊档,流动售货亭都属于这种形式。如果有必要,政府可以投入资金,定制流动售货亭,放开某些路段的经营权,并低价出租给低收入者使用,帮助他们积累经验尝试自我经营。很多从计划经济中转轨的中年人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模式,这些人同时又不具备与年轻人竞争的能力,通过各种由政府扶持的经营促进计划的锻炼,使转型过来的中年人能够通过政府的扶持计划获得生活来源的保障,比原先的企业破产职工转岗更具有可行性。这种以个人为对象的技能创业扶持计划,所产生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了收入的来源, 最主要的是通过这种计划的实施,使原本缺乏市场经营经验,畏惧市场创业的社会成员能够转变观念,主动积极的参与市场活动,从而可以自主获得生活保障,减轻政府面临的就业压力。
关于第三产业的行业政策由于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千差万别,以上所述只是方向性和方法思路的一种探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产生更多具有实质可操作性的方案。宏观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离社会现实越远就越找不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社会学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从来都来源于社会,能够回归社会找到自身的本来面目,这恐怕应是当前政府部门解放思想所要做的内容吧。
3. 第三产业的配套政策。
第三产业的成本主要是劳动用工成本,房租或地价成本和水电能源成本。从政策配置的角度看,政策应当支持社会劳动成本的增涨,因为劳动成本代表的是工资收入,劳动成本上涨了,就等同于社会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购买力的加强。为了给劳动成本的上涨腾出空间,就需要控制其它成本的上涨。同时为了不伤害其它成本的提供企业,因此不能通过压低价格,只能通过补贴的方式来实现这样的政策配置。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控制房租地价和水电能源等成本就成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配套政策。
应当尽可能的压低地产的价格,为社会收入的增长打开空间。不能让地价成为吸纳社会收入的主要渠道,使社会劳动主要用来供养和维持地产行业的高昂价格,这样的结果会伤害到社会的消费能力,也会导致国民经济畸形发展。以地产为国民经济主要增长动力的经济结构是难以持续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这样的结果必然会长期伤害社会消费的增长。以地产一个行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市场化发展,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畸形是不划算的。高企的房价通过成本因素限制了很多行业的发展,并将一些低价产品挤出经济的范畴,地产价格的降低将会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广的空间,为社会收入的增长铺平道路。请参见《将房地产价格打压到底 》
应坚持对水电和能源的补贴政策。由于能源水电等是基本的生活支出项目,这些产品价格如果市场化对低收入者的伤害最大,反而对中等及以上收入的社会群体根本没有实质影响。因此坚持补贴的措施有利于低收入者,有利于第三产业成本的控制,有利于降低整个社会的运营成本。由于水电和能源行业都是由国家控制的行业,这些行业推行市场化根本没有必要,让这些行业的企业获取盈利不如通过补贴维持收支平衡,通过较少的补贴额,产生大范围的低成本影响,以此达到降低整个社会成本的目的。由此产生的重要影响长远而且深刻,坚持这种政策方针不动摇,使之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4. 政策实施手段。
财政支出是主要的政策实施手段,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作为辅助性政策使用。反对以货币政策为主,财政政策为辅的方式。
以财政政策作为主要的政策实施手段,通过财政支出将货币释放到经济体系中,以财政支出的作用点作为经济传导的起点,以经济收缩的量值为财政支出量值的依据,不惧怕高负债,坚定的以财政手段完成政策的实施。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关键是作用点要选取传导延伸程度远,范围广,收益群体大的项目,是要将作用点放在当前经济问题的根上,是要能够通过财政支出的带动作用激发社会的跟进,是要能够创造更多的长期社会财富创造机会和创造岗位。从这些原则来看,将财政支出放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基础建设,行业振兴,市场建设上时,就可以满足促进社会财富创造,带动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的条件,就可以通过第一三产业的发展解决当前经济中第二产业产能和升级的问题。
将货币政策定位于辅助性的政策,货币政策就没有必要象现在这样人为加大货币投放,推动贷款的发放。要根据经济的实际需要和企业能力来操作,不能为了放松银根而放松银根,最后导致放出的过量货币对经济体造成流动性伤害,还可能产生大量的坏账,对原本健康的金融体系造成伤害。将财政政策作为释放货币的主要手段更有利于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货币政策应根据社会需求保持适度,防止货币政策运用失误造成新的危机。
学术上对凯恩斯主义的反对来自于施行凯恩斯主义可能产生的滞涨和对经济的扭曲挤出作用。凯恩斯主义的失灵是由于理论并不完善导致的结果,关于如何看待和运用凯恩斯主义请参见《复活凯恩斯主义 》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个确定政策位置,选择政策方向,配置政策手段的问题,在《拉动消费的政策是失策的经济政策》中所指出的政策失策问题,在于将政策的位置定在需求端不如定在供应端更有效,更能解决当前的问题。很多网友指出社会保障发展落后是问题的根本,由于此处讨论的是宏观经济政策问题,是针对最近几年宏观经济政策多次出现大的判断和方向性失误,进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批评意见提供不同思路和角度,因此并没有从社会保障这个角度进行大量说明,只是一带而过。我个人的观点是社会保障理应作为长期发展的重心,但如果从当前宏观政策的角度看,发展社保不是宏观经济的发展措施而是社会保障的措施,推进社保的选点与将重点放在拉动消费上是一样的,同样都是从财富的消耗端施加作用力,这样的方式是花钱的使社会总财富减少的方式。而个人所主张的是从财富的产生端施加作用力,使每一笔花出的财富都能够再产生更多的财富,这样的主导思想才能应对长期的危机并实现自身的发展,才能使手中的钱越花越多,源源不断。如果长期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心,污染和环境的改善就难以实现,投资仍然会成为发展的主要手段,消费也难以成为推动经济的主要动力。
不论是产业政策还是行业政策或配套政策,笔者做不到面面俱到,只是作为对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的方法和方向进行的学术性思考,其中很多观点具有较大的争议性,仅作为一家之言供大家批评指正。
来自凤凰财经独家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