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危机的论文,文献书籍,我看的不算太少。我认同经济思想家熊彼特的看法:经济危机是一种“创造性破坏”,是对先前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当然,调整有大有小。
就这次次贷危机(金融海啸)来讲,危机由金融市场的次级贷款引发。并且由于金融工具等的杠杆效应而加剧。
但是不要忘记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金融市场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市场处于经济社会环境之中,而且金融市场是经济的一个核心的部分。从而也是相当灵敏的。就是说它会对经济社会的危机做出反应,提前性的,预警般的反应。(金融市场出问题,可能是金融体系本身有问题;也可能是经济社会出 了问题,金融市场只不过是提前把这个问题在经济社会本身暴露出来之前就进行了反应;当然还可能是这二者的某种结合。)。
这次的危机,不仅是金融体系本身出了问题,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本身就出了问题。为了更清楚地理解这一点。在这里我想把上节课,黄院长讲过的再强调一下:“绣球”在A,B,C,….,G等投资者一环又一环的传递过程中,只要经济没有出问题,(这次次贷危机就是美国没有严重的双赤字,以及由此引发的利率的不断上调。)那么A到G的所有人就都有收益。绣球被抛到了谁的手里,幸运之神就降临到谁的身上。但是事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平常之时,绣球是真正的绣球。但是在非常时期,绣球就会化身为“烫手山芋”。人人都急于将“绣球“脱手,并且还希望最好能在脱手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收益。危机进行时,就是这种情形。
再请各位注意:证券化有一条铁律——证券化的对象资产必须是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而这次的危机,如果房价没有下跌的话,G的房产就不会缩水,大不了把买来的房子再卖了。所以它就不会断供,当然也就不会违约。次贷危机就不会这样地发生了。既然这样,那证券化的先决条件,也就不算违背。那危机又缘何发生了呢?这当然是美国经济基本面出了问题。这表现在严重的双赤字上。
但是双赤字又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会有这么严重的双赤字?这是由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决定的。这反应在美国严重的超低的储蓄率上。他们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消费。是消费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型。用耶鲁大学的陈志武教授的话说就是美国的经济模式是一种靠借贷推动消费、再靠消费推动增长的发展模式。大家要注意,美国这种借贷,其对象不仅是涉及到美国国内的资金等的借贷,更包括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资源的借债。
美国之所以能够进行这种借债来发展经济,原因就在美元的绝对的垄断地位。就是说,美国和别国交易的时候,尤其是出现赤字的时候,它可以不用自己的资源来还债。它只须开动自己的印钞机。(印钞机只要一开动,铸币税就有了,而且对于接收美元货币的国家来讲,美元是有风险的,比如在非常时期,其贬值的风险就相当明显。)这可以由世界各国要求进行货币体系改革来得到间接的验证。吴敬琏就说过,必须得给美国的货币发行套上笼头。不能任由美国随心所欲地开动美元印钞机。对全世界进行一次大剪羊毛的全球通货膨胀。注意对于此次的危机处理中,中国发出自己的声音最强硬的是要求美国不得不受限制地滥发货币。而对其他想什么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之类的,没多大兴趣。
美国人也知道超低的储蓄率迟早会出问题,但美国人为什么容许这么严重的双赤字?美国人傻吗?绝对不是的!
这是因为美国人对于对极端自由主义的信奉。他们差不多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他们相信经济本身能够快速恢复均衡,市场是可以迅速出清的。
第二部分
但是次贷为什么又这么严重?这大家已经清楚了。那就是金融工具的创新带来的杠杆化。这可以从当前全球在进行的去杠杆化来进行救市措施的采取来反证杠杆化的推波助澜的破坏性。
杠杆化,带来的问题,上次院长已经有很详细的阐述。我这里就省略。
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有错吗?绝对没有~!
用金融工具管理风险,或者赢利天经地义,否则社会就不会进步。但问题是在金融工具创新的快速发展中,相应的监管要跟进。这是由于金融市场的风险性特质所决定的。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规避风险。就是说金融玩的就是风险。所以,对风险当然得进行监管。而且必须要注意的是,金融工具本身不能消灭风险,而只能转移风险。这虽然在金融界基本是常识。但是在经济一派繁荣,特别是狂热的时候,多数人由于某种原因都忘记了这一常识。大家都好像有一种信息幻觉:风险已经被消除了。在这里,为了强调风险只是被转移,而不是被消除,我提请大家注意能量守恒定理。而风险是一种能量。风险这种能量也只能转移,或者转换形态,而不能被消除。而且熵增定理告诉我们,
但是为什么美国的金融风险监管没有跟进。及时地跟进?原因又得回到前面提到的美国人的思想上来,美国人信奉自由主义。也就是不去干涉,任由市场自身进行调整。
因此,此次危机,既是金融体系的危机,更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