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结构中,主导产业一般是指在产业结构系统中处于带头地位的产业,这些产业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业结构未来发展方向和模式。
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相比,具有以下的特征:
1、 能引入创新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2、 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
3、 对其他产业的增长有直接和间接的诱发作用。
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主要有需求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关联度基准、过密
环境基准和劳动内容基准、增长后劲基准和“瓶颈”效应基准等。
另外世界各国产业结构演变和更替的历史告诉我们,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主导产业的选择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与各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密切相关。从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来看,主导产业的选择存在着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向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再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家用电器、汽车、航空和知识密集型的计算机、机器人、新材料制造等的演变趋势;从劳动对象的加工深度来看,存在着由采掘工业向原材料工业,再向加工工业的演变趋势;从产品的经济用途来看,存在着由消费部门向生产资料部门,再向消费资料部门和服务部门的演变趋势;从产出的角度来看,存在着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再向更高附加值的演变趋势等等。这些趋势和特点,在各国产业结构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产业发展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中国主导产业的选择应注意以下问题:
选择的主导产业不仅要着眼于产业发展战略、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一主要目的,而且还要着眼于近期发展目标,以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因此,选择的主导产业还应有利于缓解现在阶段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解决经济活动中结构性短缺问题;选择的主导产业必须充分考虑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裕,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以及财政、资金紧张的现实。因此,不能一味追求主导产业的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特征。
具体讲,中国的主导产业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高技术产业。高技术及其产业化是现代经济的主体支撑,如以信息科学原理和方法所支撑起的传感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逐步产业化形成了信息产业及其他产业;高技术产业通过其高的生产率,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经济增长点;通过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改造,可以增加传统产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使传统产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高技术,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可为现代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产业基础。因为21世纪前半叶,国际竞争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信息技术,所以中国必须在工业化的同时完成高技术化,尤其是信息化。
2、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落后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是高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做到“增产减员”,从而为就业人员向第三产业转移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如金融业、信息业、教育事业等。
总之,中国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遵循双重发展战略,即传统产业和现代经济的发展两者兼备,通过现代经济的发展及对传统产业的高科技改造,从而再来带动整个经济基础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