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1570 2
2009-03-11

刚看到的信息,可惜无法看到这个报告。好期待啊!

2009年度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

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08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大幅波动,对以基金为代表的国内资产管理行业形成巨大的冲击。如何以史为鉴、以邻为鉴,规避市场周期性波动之危,并将其转化为未来发展之机遇,正是国内资产管理行业2009年面对的考验。巴曙松先生带领的基金研究团队继前三年的资产管理行业报告之后,发布了第四本关于资产管理行业的持续跟踪年度研究报告——《2009年度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09年的报告更为强调从周期波动和金融危机角度来把握这个快速变动的行业,富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本年度资产管理行业报告通过详尽的数据分析、案例判断和国际比较,侧重研究在金融危机之下,行业结构差异化发展、投资业绩测算与比较、监管经验和教训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和海外资产管理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表现与特征等方面内容。研究认为,国内资产管理行业在经历了这一轮市场大幅波动之后,从产业格局、投资绩效到产品布局、行业监管等方面都发生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

  行业结构上,指数下滑时期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差异化明显扩大,例如在市场表现较好的时候,基金公司规模差异化指数明显下降,2007年以来该指数从1.2的高点逐渐下降到2008年底的1。而从长周期来看,在2005年差异化达到高点后,基金公司竞争结构真正进入差异化竞争阶段;同时,市场波动大的时候,也是基金单位净值拉开差距的时候。在2007年全部基金平均净值上升过程中,离散程度在加大,在2008年1Q以后的单边下跌市中,离散度继续扩大,这意味着目前市场经历了大起和大落,单只基金的收益化越来越显著。

  投资特征上,基金管理行业只关注中国内地情况的模式已经不再有效,投资研究不论是宏观、策略还是行业、公司都将会更注重全球视野;牛熊市中大部分基金产品的仓位管理特征呈现出偏谨慎特征,这也证明了资产管理行业在择时上真正战胜市场是非常困难的;未来基金行业投资策略分化转向两个方面,一是追求具有相对优势的综合投资能力;二是强化配置策略,提升组合管理的作用;而从绩效分析上看,基金获取整体超额收益能力基本值得肯定。

  产品运营上,周期波动使基金产品结构走向均衡,顺应市场形势优化了基金公司在产品战略上的布局,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货币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都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会;同时,表征存量规模的期末账户数是牛市初期存量规模150万户的18倍,这无疑将是未来资产管理行业的巨大财富,是推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长远发展的基石。但是,这一轮市场大幅波动中,投资者的行为分析可能仍显示出顺市场大势的特征,表明基金投资者的理念仍需改进,投资者教育仍需加强。

  海外市场上,在金融危机中,美国市场加强风险控制,重建客户信心,如活跃型共同基金可能萎缩,被动管理型的产品(比如ETFs)将会受到重视;次贷危机使得基金公司风险控制部门的作用受到质疑,引发风险控制和定价方式的改革;而客户要求将会重新被重视,基金销售和营销费用将会继续降低。欧洲市场除大力发展ETFs产品外,也着力控制成本,高度重视现金流管理;香港则在雷曼次级债事件中反映出加强基金运作各个环节风险控制的重要意义,未来的方向将是将信心作为整个资产管理行业运行的基石,建立分立的监管机构之间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加强对于理财产品销售机构和销售行为的监管,确保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等。

  行业监管上,从中国当前基金产业的发展特征来看,包括产品审批、不同投资范围的基金公司设立等,都仍然受到《证券投资基金法》的严格限制,因此,在修订法律,以及监管手段的完善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市场波动为大力完善基金监管提供契机,着力探索从制度上防范“蓝筹泡沫”。

  资产管理行业本身就是一个迅速变化中的行业,2006-2008年的市场大幅波动更是为资产管理行业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回顾反刍和经验总结的机会。本年度资产管理报告是巴曙松教授主持的研究团队继前三年的资产管理行业报告之后,发布的第四本关于资产管理行业的持续跟踪年度研究报告。报告由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和中国保险业协会负责人共同推荐。同时,本报告除吸收大量大陆资产管理专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外,也邀请了香港、台湾地区资产管理行业人士参与写作,内容覆盖了大陆、香港、台湾地区、欧美等各区域的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是一次两岸三地共同进行行业研究和探讨的有益尝试。希望本报告能为资产管理行业的参与者、监管者以及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本文来源:中国证券报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7-6 21:32:37
有没有完整的报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7 09:00:11
呵呵,都想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