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卡特里娜”飓风无疑是主宰国际油价的主角。本来已经因供需矛盾而居高不下的原油价格,再经“卡特里娜”的煽风点火,一鼓作气冲上了70美元大关至70.80美元,这是自1983年原油期货开始在NYMEX交易以来,近月期约创出的最高水准。而上海燃料油也一改前期不温不火的走势,一举向上突破,连拉大阳线。 由于此次飓风的强度和破坏性均属历史较大,而且所经路线为墨西哥湾石油主产区,比去年的“伊万”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导致许多海上油井纷纷关闭。为平抑过高的油价,缓解市场对于供应的紧张情绪,OPEC组织、国际能源署等机构纷纷出台各种措施,加大原油市场的供应量。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美国宣布动用战略石油储备。这些举措的接连出台,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上周五,NYMEX原油应声回落2.5美元。 美国当初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直接原因是1973年中东战争及阿拉伯产油国对西方国家的石油禁运,目的是防备能源供应危机。1975年年底,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与储备法》,并经福特总统签字生效,授权政府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国会对总统动用储备提出的限制是,无论怎样动用,战略石油储备总量都必须保持在5亿桶以上,一次释放的储备总量不得超过3000万桶且必须在2个月内全部释放完毕。美国目前的战略石油储备已经接近其7.27亿桶的储备能力。2003年4月,国会正式批准了布什政府的建议,并批准拨款15亿美元用于扩建储油设施,使之达到10亿桶容量的要求。 历史上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动用出现过四种方式:紧急动用、试验性销售、原油置换和非紧急销售。试验性销售在历史上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发生在1985年,试验性销售额110万桶。第二次发生在美国政府为海湾战争作准备时,从1990年9月开始进行了500万桶的试验性销售。紧急动用只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采用过。美国自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就开始了战略石油储备的试验性销售,到开战前净释放了15万桶。开战后到4月初,按石油应急计划要求,又净释放了1721万桶。战略石油储备的大规模动用,对平抑当时的油价作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1月中旬海湾战争一开战,油价就从每桶32.2美元迅速掉到21.5美元,降了近10美元,其后最低降至18美元以下。 非紧急销售在历史上出现过3次,分别发生在1996大选年的1月、4月和9月。由于这3次销售是《能源政策与储备法》规定以外的储备动用,必须获得国会批准。3次非紧急销售的主要目的是弥补联邦政府开支不足。3次共售出战略石油储备2810万桶,储备动用规模相当可观,为克林顿政府筹得了227亿美元,对化解并渡过政府危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当年2月底,油价处于每桶19.3美元的低谷,此后油价波动上升,4月中上旬达每桶23美元以上,最高达25.15美元。克林顿政府4月下旬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的信息一发出,油价在一个月内从24美元大幅降至5月底的19.77美元,但以后又持续波动上升,10月下旬每桶升至近26美元。2000年,美国又一次进入大选前油价上升局面,所不同的是,油价升势比1996年来得更猛。克林顿政府为了平抑油价,不得不在9月22日下令通过原油置换方式在一个月内释放3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该措施在短期内起到了平抑油价的作用,油价在一周内从37美元降至30美元,但以后又呈上升走势。到10月中旬,油价又冲高至每桶36.1美元。大选后,油价逐步回落至年底的每桶26美元左右。 2004年9月,飓风“伊万”对美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稳定油价,美国政府从当年9月25日起,开始动战略储备石油,先后共释放了540万桶。由于干预力度有限,并未对油价发挥有效的抑制作用。随后的一年当中,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成了国际原油市场的主旋律。 从美国历次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的情况看,释放的规模往往对原油价格产生决定性的作用,1991年的1721万桶、1996年的2810万桶、2000年的3000万桶,都起到了明显的效果,而其他几次低于1000万桶的就要逊色很多,影响力非常有限。今年的3000万桶,再辅之以国际能源署计划的6000万桶,其巨大的威力直接对油价形成了震慑。短期内来看,这些影响力仍将得到延续,但是否能扭转长期的供需紧张状况现在尚难定论,毕竟矛盾的产生、激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