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6469 16
2009-03-12

从吃狗屎的GDP到关于第三产业纳入GDP的一些技术分析(原创)
  
   以前听过一则吃狗屎的GDP的笑话。本来笑笑就完事的,但仔细分析其中的玄机。不得了啊。按现在的观点,这确实是个拉动经济增长的好方法啊怪不得国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哩!
  
   先看故事:有两个经济学研究生甲和乙,二人在路上走,发现一坨狗屎。甲对乙说:你把它吃了,我给你10万。乙一听,这么容易就赚10万,臭就臭点吧,大不了拿了钱去洗胃,于是就把屎吃了。
  
  二人继续走,心里都有点不平衡,甲白白损失了10万,什么也没捞着。乙虽说赚了10万,但是吃了坨屎心里也堵得慌。
  
  这时又发现一坨屎,乙终于找到了平衡,对甲说:你把它吃了,我也给你10万。甲一想损失的10万能赚回来,吃坨屎算什么,乙不是也吃了吗?于是也把屎吃了。按理说这下二人该平衡了,但是他们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两个人的资本一点也没有增加,反而一人吃了一坨屎。于是就去找教授,教授听了他们的诉说,安慰他们:同学们,你们应该高兴啊,你们仅仅吃了两坨屎就为咱们国家贡献了20万的GDP!

本人斗胆做一次严肃的解读:
     教授无疑是没有经过认真分析的瞎掰。那么这个过程中到底有没有增加GDP呢?有两个前提。1、这个事情是不是发生在中国国内。2、个人觉得可以用微观的角度来审查:两次吃狗屎事件对于吃者和观者的实际效用如何。
     前提1大家都很清楚,既然是分析GDP嘛不管这两人是哪国人只要在中国发生的经济行为就可以计入中国GDP。前提2就有些不好理解了。普通人观念中第1产业生产物质效用和第2产业生产物质形态效用都比较好理解。那么第3产业生产了什么效用呢?具体来说包括:空间效用(比如运输)、时间效用(仓库存储)、交易效用(比如电脑城INTEL CPU代理商)、娱乐保健效用(娱乐业、健身房、盲人按摩院)等等……废话说多了。说这些就是打消大家心中一些日常错误观念。一件商品不管是什么,对买者与卖者都各有一定的效用评价,根据经济学原理只要是双方自愿的非强制的交易(交换),因为双方对该商品的效用评价不同(只有买家评价高于卖家评价的情况下交易才可能发生),在互利的交易发生后一定会产生剩余效用的。具体到这个吃狗屎的例子怎么分析呢?我们可以设想吃狗屎是一种表演,表演者的成本是忍受吃狗屎的痛苦,也就是其最低效用评价。如果这个痛苦指数刚好是A的话。而观看吃狗屎的人从中得到的满足感(是够变态的)也就是观者对这个表演的效用评价。我们假设这个满足感指数为B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分析,既然最终交易金额为10万。根据亚当斯密交易定律,当且仅当A≤10万≤B的时候交易才可能发生。这时我们可以分析了。创造的GDP取决于最终剩余效用。那么这个数值是多少呢?应该是总剩余=卖者剩余+买者剩余=(10万-A)+(B-10万)=B-A。可以看出这是个弹性很大的数字(0到无穷大)。完全取决于双方的效用评价差(吃者的忍耐强度和观者的变态指数)。因此两次这样自愿进行的交易产生的GDP根本不是教授说的一定为20万。
     这样一个例子确实很变态很恶心。不过捏着鼻子分析完了我们可以推论出任何基于自愿的交易,即使是第三产业的服务业都是可以创造出GDP的。我建议全国人民经常互相按摩啥的就很不错。既环保安全,而且按的好的话这个贡献值可能很可观的。定可稳保实现GDP增长保“八”争“九”的宏伟目标。    
     最后请问以上分析有原理、逻辑错误?还真不知道这种微观经济学里的总效用分析法是不是更科学?能否推广到所有宏观产业分析中去?尤其是在应对这种看似荒谬的第三产业类经济行为中传统的支出法、成本法等核算GDP貌似都有些说不过去了。如上例如果按传统计量法结果就是直接的两次交易额相加等于20万。但事实是如果A=B=10万的话,该经济行为是没有任何正总效用评价剩余的。这种方法统计出的20万的GDP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体现了什么?
     我这种旁门左道的微观统计方法跟正统的统计法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我真没想明白。既然宏观和微观的分析方法存在这么大的割裂。传统意义上的GDP统计究竟衡量的什么?欢迎大家拍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2 23:30:5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3-12 22:36:00
收藏了![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6 0:05:5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3-12 23:08:00
以下是引用le2005在2009-3-12 22:36:00的发言:
本来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既然楼主主动要求“拍砖”;由于在蜗居里找了很久没找到金砖啥的,只有拍其他的了,嘿嘿,勿怪啦~~
以下为引用原文:“这样一个例子确实很变态很恶心。不过捏着鼻子分析完了我们可以推论出任何基于自愿的交易,即使是第三产业的服务业都是可以创造出GDP的。我建议全国人民
经常互相按摩啥的就很不错。既环保安全,而且按的好的话这个贡献值可能很可观的。定可稳保实现GDP增长保“八”争“九”的宏伟目标。”
1、 “既环保安全,而且按的好的话这个贡献值可能很可观的。定可稳保实现GDP增长保“八”争“九”的宏伟目标。”
——虽语气无不揶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比如,“家务劳动社会化”在GDP中如何统计?一些灰色或黑色的社会服务如何统计?后者不宜公开讨论。前者较为直观。日常一些的家务劳动,比如洗衣、做饭、收拾房屋,打点行囊,代替采购,按书单采购书籍等等,其创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似乎在现行GDP统计体系里几乎较少涵盖。而且,也因此,中国的服务行业发展始终不能深入化,结构化,产业化;一些高端的家务服务,比如4代单传的独苗苗的学龄前保育~~(我后楼的女邻居不过是从日本回来的软件外包工程师而已,保姆更换最高频度为三个月换了近20个,呵呵,所以类似“田教授的28个保姆”之类的肥皂电视剧不是空穴来风的~~)此类极高端的家庭服务市场如何不能够形成稳定的高端产业化局面,看来,根本问题还是“不差钱”嘀~~
2、 “任何基于自愿的交易,即使是第三产业的服务业都是可以创造出GDP的”——因为楼主举的这个例子,已是流行了7、8年的老笑话了;本身似无更多可讨论的。只觉得楼主这个表达,不太符合经济学学生/学者的思路——当代经济科学的实践,即经济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本质扩张效应”的;实践中,本就不是按着“最小成本最大收益”来决策嘀~~ 例子实在太多,不冗述~~
(而从GDP统计体系来说,个人觉得,大概只适合地区性大国,或小国寡民罢~~ 对于衡量中国这种几乎命中注定的二元经济大国,对于“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外向型全球化经济、准区域市场经济”等并存和交织的扩张中的复合经济体,实在有些不适用~~ )


 多谢楼上.你举的例子可否假想为就是纳税的合法经济呢?我就是假想是合法的情况.    最后请问我以上分析有原理、逻辑错误?还真不知道这种微观经济学里的总效用分析法是不是更科学?能否推广到所有宏观产业分析中去?尤其是在应对这种看似荒谬的第三产业类经济行为中传统的支出法、成本法等核算GDP貌似都有些说不过去了。如上例如果按传统计量法结果就是20万。但事实是如果A=B=10万的话是没有任何正总效用评价剩余的。20万的GDP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体现了什么?
     我这种旁门左道的微观统计方法跟正统的统计法究竟什么区别呢?其实我也没想明白。欢迎大家拍砖
[em01][em01][em1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3-13 00:05:00
看到大家的讨论逐渐深入,并回归基本面,修改,并收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6 0:07:0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3-13 21:19:00
以下是引用le2005在2009-3-13 0:05:00的发言:
无意中溜达回来,看到楼主的的回复和修改。
谈以下几点:
1 “你举的例子可否假想为就是纳税的合法经济呢?”——这个我基本同意。在你所谓的“纳税的合法经济”之外的,我以为包括:灰色经济、黑色经济、自然经济或非经济,呵呵,就是不在现行GDP统计中,却对实体经济(消费、服务提供,甚至生产领域)和金融运行造成“实质”影响的“大量”的经济行为~~ 比如,一般我们不愿意公开谈论的“黄赌毒”行为;陈某某无良导演拍出无数巨滥无比的电影背后的“洗钱”行为;城市装修包工头所代表的某些城市灰色服务业或农村三产/建筑运输代工/等等~~ 问题是,如果这些实体经济行为(生产和服务),其规模如果很小,还则罢了;而了解中国国情可知,这些不在GDP统计表中,而又通过实体消费方式(似乎没有什么因素能够阻止城市或农村包工头赚了钱去买房等等~~)深刻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 所以,提到“鸡的屁”,一般会联想起所谓“被遮蔽的产能/生产力”,我个人称之为(masking Productivity)或(missing Productivity)~~ 此外,据我所知,很多地方经济GDP统计的分部类和门类的数据,都是“匡算”;或者经过平衡表“平衡过的”~~

2 基于以上的原因,及“其他原因”;“还真不知道这种微观经济学里的总效用分析法是不是更科学?能否推广到所有宏观产业分析中去?”;楼主的这一观点,我个人不太赞同~~  
“其他原因”,请参见俺的一篇思考随笔,http://blog.pinggu.org/z/397068/8579.html ;大体的逻辑是:宏观财政总体策略——>基层政府微观行为——>“挖坑行为”/微观的举措——>GDP的完成——>宏观扩张的目标实现/部分实现/至少GDP表格体现出目标实现……

3 “微观经济学里的总效用分析法”?“推广到所有宏观产业分析中去”?“我这种旁门左道的微观统计方法跟正统的统计法究竟什么区别呢?”——虽然我本人不是学统计学“专业”的;只读过几年经济学,不过试图以“总效用分析法”作为宏观产业分析的“正统的统计”基础;今日首见! 认为是行不通的!!如果仅从研究范式创新的角度看,“总效用分析法”与目前流行的凯恩斯“宏观产业分析方法”;几乎是两条平行线,似无理论基础平台上的通用化处理,赫赫,或者克鲁格曼用他的“全球化视野+欧洲一体化经验中的小国寡民思路”,能够实现彻底的融合,也未可知啦~~

[em01][em01]
今天又把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原理拿出来狠翻了一下盯住GDP那章想了好久.还是不清楚这种以市场价格统计出的数值究竟衡量了什么?如果这些交易都是总剩余效用为0的呢?还有什么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3-13 21:58:00
如果总效用法更高明,可是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又怎么核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