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087 6
2009-03-16

作者:龙之珠(lzzscsj)

1996年后银行连续几次降息的市场信号

      从银行的企业运行角度看,其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如果贷款量增加(需求上升),贷款利息是上升(存款量一定),为了增加存款量,保证贷款供应,银行提高存款利息,增加储蓄。1996年,由于国家抽走房地产资金(停贷),造成需求骤减,银行成本急剧上升,被迫降息。
      由于我国的经济理论主要采用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作为政府来说,降息是为了减少储蓄,刺激消费,让百姓投资股市,为企业融资等等。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具体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是为刺激消费,降息作为策略来说,也产生了正好相反的作用。在美国,由于利息降低,相对股票的分红要增加,消费者购买股票,股价上涨、消费增加,这主要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消费者的投资意识能力强。但作为中国的储户,由于正处于生活条件才得到改善的发展阶段,投资意识与消费能力都相应较弱。特别是由于储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儿女婚嫁、看病、养老、教育等必需支出,属于安全性资金准备。银行一旦较大幅度降息,只会使储户利息收入降低,减少预期收入,降低未来资金支出的安全性。在恐慌心理下,将本该消费的资金转向银行进行储蓄,以提高未来支出的可靠性。所以,银行较大幅度的降息引发的是中国银行储蓄激增。而储蓄激增又引起银行成本急剧上升。只能为降本而降息,因此,引发国内银行降息与储蓄激增的循环促进。所以说,市场经济理论必须与具体的市场环境相结合,否则,同样的方式有时在不同的地区会产生正好相反的结果。

如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3-16 21:05:00

我们学了很多别人的外表形式确没把实质学到,拿来主义必须立足国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3-16 21:15:00

分析的不错,其实在中国,居民在储蓄和投资等行为之间的权衡取舍不能简单用资产选择理论来解释

由于社会保障体制等的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储蓄是用于医疗、教育、养老等生活必需支出,对利率的变动并不敏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3-17 12:22:00

我认为,根本原因是社会保障机制的缺位,其二是观念的作用,所以,西方的经济理论在中国,有好多是失效的,所以,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在中国,可以说是没有,大师,还在生育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3-18 13:05:00

阅读链接:

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效用浅谈

http://www.pinggu.name/bbs/b56i379727p2.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3-18 16:13:00

还有,中国的经济理论急待创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