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是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突破性发展的一年。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高达1154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相当于2001年全年贸易规模的2.3倍。也就是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年来外贸总额翻了一番多。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规模分别突破5000亿美元,其中出口5933.6亿美元,增长35.4%;进口5613.8亿美元,增长36%,全年实现贸易顺差319.8亿美元。
2004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实现全面快速增长。海关统计显示,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总额达1772.8亿美元,增长33.6%;美国居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位置,双边贸易总额达1696.2亿美元,增长34.3%;日本列居第三,双边贸易总额达1678.7亿美元,增长25.7%。除上述3大贸易伙伴外,与香港、东盟的双边贸易总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分别为1126.7、1058.8亿美元。
中国对外贸易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世界市场,结合高一《思想政治》第八课第一节“当代世界市场”的内容,从理论方面对下列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国对外贸易成就的取得,始终离不开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发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分工与交换是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分工起主导作用。分工决定着交换的范围、内容和规模,是交换产生、发展的决定性原因。在一个国家内部如此,在国际关系中也是如此。所以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的基础。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紧密相连的,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相适应,世界市场经历过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了世界市场的萌芽。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在范围上的延伸,各国国内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使商品和劳务交换关系突破国界扩大到世界范围。根据在世界市场上流通的内容,可将世界市场分为商品市场(有形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服务市场等类型。
二、世界市场中存在不等价交换现象,不等价交换就是不等值交换,即不按照国际价值而进行的交换。在这种交换中,贸易双方用以交换和由交换所得到的利益是不相等的。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剥削,主要是通过不等价交换进行的。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交易的一方凭借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人为地使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价格背离商品的国际价值。发达国家进行不等价交换的主要方法是:垄断不发达国家进出口贸易商品的价格,不断扩大工业品和农矿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即垄断组织以垄断高价向不发达国家销售工业制成品,并以垄断低价购买其原料和食品。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竭力提高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压低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使发展中国家蒙受许多损失。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必须反对发达国家利用不等价交换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剥削,才能进一步推进世界市场的发展。为此,必须推翻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三、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主要表现在生产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资金的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信息传播国际化等方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使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也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贫富差距,富国愈富,穷国愈穷。由于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而发达国家由于在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因此是最大的收益者,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