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量上看,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依然是供给大于需求。
目前,农村4.9亿劳动力中,已转入非农产业的约为2亿,在现有生产水平下,农业约需要1.8亿常年劳动力,因此,农村约有1亿多剩余劳动力。目前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构成,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主要是中年以上的劳动力,并且主要表现为就业不充分,多以农业剩余劳动时间的形式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依然艰巨。
虽然我国总体上农村劳动力仍存在过剩的现象,但结构性供求矛盾开始突出。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3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供求明显偏紧。农村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已经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1985~2005年农村劳动力总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80年代后期在2.5%左右,90年代至今维持在1.1%。2002年开始,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熟练技术工人全面供不应求的现象。2003年以来,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出现普通劳动力短缺现象。2004年这种现象更凸现,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尤为如此。2005年以后用工短缺现象开始蔓延到内陆一些地区。
我们的基本判断是:虽然总体上青壮年劳动力仍存在过剩的现象,但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转移,越来越多的地区其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的存量正在减少。我们不能抽象地从总量角度看待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更应该重视从结构角度看待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正从长期“供过于求”转向“既过剩,又不足”。“过剩”是指总量上劳动力按劳动力时间衡量,折算成劳动力仍然是供大于求的:“不足”是指结构上有技能的、年轻的农村劳动力的供求正在逐步向供不应求转变。
从趋势上看,农村劳动力流动性越来越大,外出就业的范围也在扩大,外出就业仍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的加快,以及中西部发展条件的改善,农民工回乡就业和创业步伐明显加快。根据对分布在100多个劳务输出示范县的301个村的抽样调查,2006年回乡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23%,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0%。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一个生机勃勃的农民工回乡创业热潮正在兴起。上述调查表明,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占回流农民工的16.06%。虽然农民工总体上还是外出远大于返乡,农民工异地转移远大于就地就近转移,但进城务工与回乡就业创业双向流动、多渠道就业并举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农民工规模继续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生力军。
目前,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满16周岁以上的青年农民工已经超过1亿人,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力量。新一代农民工对土地的情结弱化,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已日趋城市化。新一代农民工代表着农民工的主流,正发生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双向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寻求谋生”向“追求平等”转变。这说明解决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要求日益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