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164 0
2009-03-18

日前,政府提交的2009年预算草案,顺利通过全国人大审议。除删减了冗赘表述、略增一些说明外,人大通过的预算案,对财政收支的实质数额几无改动。
  没有传言中更庞大的刺激计划出台,但此前政府拟议的扩张支出、减免税费、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低收入者的收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预算案中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
  结果自在预料之中。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达到9080亿元,税费减免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接近6000亿元。
  既定政策基本明朗和落定固然可喜,但“数字之中出政策”。近年来,政府一再表示将努力提高民生支出,但实际情况和公众期望依然相差较远。

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2009年政府预算案显示,去年,全国教育支出并未完成预算,只完成预算的98.4%。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完成预算102.4%。显然,未完成预算的是地方财政的教育支出,且主要源于地方财政的普通教育支出,此方面支出仅完成预算的98.2%。
  对此,2009年预算案未作详细的解释。因预算科目太粗,公众也无法看到地方普通教育中,究竟是哪方面支出没有完成。
  如果2008年地方普通教育支出没有完成预算,是因为教育“行政运行支出”减少,未完成预算就应得到肯定;如果是补助学杂费支出、免交教科书费用等方面的支出没有完成预算,政府行为就应受到质疑。
  此外,在2008年中央财政支出中,医疗卫生支出也未完成预算目标,完成99.4%。对此,财政部的解释是,主要因医改方案在2008年内尚未实施,部分医改资金结转到2009年使用。
  2008年,医改方案虽然没有实施,但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去年四季度,中央财政已紧急追加1000亿元投资性支出,为何不将当年已安排的医改资金,追加到其他医疗卫生的支出方面,反而延缓到2009年安排呢?
  从2008年预算调整的一增一减可以看出,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急时,政府还是倾向于优先安排投资性支出,而将事关民生的支出延后。

同时,2008年,中央财政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也未完成预算,仅完成99.3%。按照财政部解释,主要原因是执行中2008年国有股减持收入比预计减少,相应减少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支出39.2亿元,以及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低于预算、对就业补助支出比预算减少等。
  2008年,中央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未完成预算目标。从财政部对此的解释中发现,在政府的“民生支出”统计中,竟然将财政每年划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算到当年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数额中。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于2000年设立,其目的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确保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而建立的财力储备。
  自2000年至2008年,全国财政补充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累计达2309亿元,同期全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累计为32189亿元。由此计算,全国财政补充社保基金的资金占同期全国财政用于社保支出的7.2%。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中央财政的战略储备基金,将其统计到当年的社保和就业支出中,明显导致当年此类支出的虚增。若将近几年划拨全国社保基金的资金扣除,此类支出的年度增幅必然下降。
  2009年的预算案,首次对中央财政的民生支出,即对用在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方面的支出作了汇总。
  2009年,中央财政“民生支出”安排合计7284多亿元,增加1653.34亿元,增长29.4%。民生支出增幅虽然高出2009年中央财政支出增幅(24%)5.4个百分点。但其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16.6%,比2008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一个基本事实是,近几年,政府民生支出增幅远高于平均增幅,但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依然不高,这种低基数下的高增长,明显带有补欠账的特征。
  自2007年开始使用的预算科目体系,在支出分类中建立了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的二维结构,预算收支科目中,并没有“民生支出”这一科目。政府汇总的所谓“民生支出”,以教育为例,既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差旅、办公、会议支出和建设办公楼、购置车辆等支出,也包括用于提高教育公用经费、补助学生以及建设教学楼等支出。
  可见,这种不考虑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将所有用于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领域的支出,统统放到所谓“民生支出”的大筐里,混淆了民生支出的本义,导致财政民生支出的虚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