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king7177.blog.sohu.com/19804789.html
摘要:随着印度经济改革和经济快速增长,印度外汇储备规模在不断增大,目前已居世界第6位。由于中印两国具有很多相 似之处,通过比较分析两国外汇储备,可以揭示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积累和管理方面的异同,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提供参考。本文结合数据对两国国际储备规模与结 构、外汇储备来源、外汇储备使用、外汇储备与名义汇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除了外汇储备增长趋势相近外,其它方面均存在着明显差异。
关键词:外汇储备;国际储备;增长;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引起了很多争议,与此同时印度也开始进入外汇储备世界前十强之列,作为亚洲两个具有众 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印两国成立时间差不多,具有很多相似点,但选择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历来是人们比较分析的对象,现在正进行着经济改革,通过比较分析 这两个国家外汇储备,可以揭示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积累和管理方面的异同。
由于中印两国统计口径和会计年度不同,为便于比较,我们根据IMF和亚洲开发银行公布的数据进行分析,两国建国初期数据变化不大,而且很相近,因此我们选取中印1981-2003期间的数据作为分析对象。
一、国际储备规模与结构比较
比较中印的国际储备规模与结构(见附表1和附表2),我们可以看到如下几个特点:
1.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两国的国际储备规模相对较小,增长缓慢,甚至有些年份还有下降。
2.中国自1993年起,国际储备增长呈单调递增,且增速加快,规模不断上升;印度自1995年起,国际储备增长也 呈单调递增,增速也较快,截至2005年4月底已以1419亿美元居世界第6位,使得在全球国际储备前10名中,除了俄罗斯、德国和美国外,其余皆为亚洲 国家/地区。
3.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外汇储备在两国国际储备中的比重都比较大(王国林,2003),特别是中国,除了少数几个年份外,其余年份都高于90%,甚至达到了98%,占绝对多数;印度1990年外汇储备仅占23.23%,其后几年开始上升,现在也已达到95%左右。
4.由于印度是个崇尚黄金的国度,因此黄金在其国际储备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大,甚至在1990年高达70.68%,直到1998年才下降至10%以下;相比而言,黄金在中国国际储备中的比重大部分年份呈削弱趋势,只有1981年黄金储备的比重较高些。
5.两国在IMF的头寸和特别提款权境况相似,基本处于下降趋势,相比而言,这两者在印度国际储备中曾得到更多的重视,而在中国国际储备中它们地位微乎其微。
6.总的来说,中国国际储备规模比印度增长的要早,平均增速要快;印度的国际储备结构则要比中国分散,且多变。
需要说明的是,1992年以前中国对外公布的外汇储备数据包括中国银行外汇结存余额,如扣除掉这部分,则中国国际储备的增长速度更快,外汇储备的比重将要下降,其它储备的比重则相应上升,但对上述分析没有实质性影响。
从上面分析我们知道目前外汇储备是中印两国国际储备的绝对主要品种,因此我们后面的分析主要围绕外汇储备进行。
从图1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中国外汇储备自1993年开始快速增长,使得其外汇储备规模远远高于印度同期水平。由于两者相差悬殊,我们将两者分别观察,就会发现除了规模差异较大外,两国外汇储备增长趋势却惊人相似(见附图1和附图2),只不过其间曲折稍有变化。
图1 中印外汇储备增长趋势
我们利用数据回归得到了两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曲线分别为:
R中国=e4.071322+0.17843t
R印度=e3.014802+0.147793t
其中:R代表外汇储备金额,单位亿美元;e为自然指数,t为时间,我们这里以年为单位。回归结果使用Eviews4.1软件分析得到,下同。
增长曲线再一次证实了我们关于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平均速度高于印度的结论,而且从时间变量前的系数来看,二者相差较小,也说明了其增长趋势相似。
外汇储备规模是个总量概念,我们还需分析其微观结构,下面我们分别从来源和使用两个方面来分析。
二、外汇储备来源比较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国际储备属于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子账户,根据国际收支衡等式,国际储备变化等于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之和,只是符号相反,因此这两个账户的差额构成了国际储备的来源,由于中印外汇储备是其国际储备的主体,外汇储备的来源也来自这两个方面。
我们将中印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以及外汇储备变动数据整理后得到附表3,数据显示:1982-2003年期间, 中国经常账户余额累计为2302.7亿美元,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累计为3184.99亿美元,二者之和达到5487.69亿美元,外汇储备累计增长 3984.68亿美元;印度经常账户余额累计则为负的705.57亿美元,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累计为1561.07亿美元,二者之和达到855.5亿美 元,外汇储备累计增长938.53亿美元。通过汇总数据,我们直观地会得出结论:中国外汇储备增加大部分来自资本和金融账户,而印度则全部来自资本和金融 账户,经常账户对外汇储备增长的贡献为负。
我们利用数据回归得到更加明确的数量关系,表1结果证实了有关中国外汇储备来源的结论,中国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的系 数大于经常账户余额的系数,而且t-统计量也通过了检验,说明中国资本和金融账户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大于经常账户,但是可决系数相对印度而言要低,与国际收 支衡等式不太吻合,这与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误差和遗漏项目较大有关,而且D-W 统计量显示存在自相关现象。但是表2印度的回归结果与前面直观地得出的结论相差很大,回归显示印度外汇储备与国际收支两个账户余额都是正相关的,而且其经 常账户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大于资本和金融账户。
表1 中国外汇储备来源回归结果
| 因变量 | 自变量 | 系数 | 标准差 | t-统计量 | 显著性 |
| 中国外汇储备变动 | 常数项 | -8375.321 | 3306.078 | -2.533310 | 0.0203 |
| 经常账户 | 0.971477 | 0.160972 | 6.035079 | 0.0000 |
| 资本和金融账户 | 1.127235 | 0.152598 | 7.386958 | 0.0000 |
| 可决系数 | 0.875875 | F-统计量 | 67.03594 |
| 调整后的可决系数 | 0.862810 | D-W 统计量 | 0.522098 |
表2 印度外汇储备来源回归结果
| 因变量 | 自变量 | 系数 | 标准差 | t-统计量 | 显著性 |
| 印度外汇储备变动 | 常数项 | 3011.076 | 1053.581 | 2.857944 | 0.0101 |
| 经常账户 | 1.501715 | 0.122554 | 12.25352 | 0.0000 |
| 资本和金融账户 | 0.855605 | 0.103115 | 8.297578 | 0.0000 |
| 可决系数 | 0.957722 | F-统计量 | 215.2050 |
| 调整后的可决系数 | 0.953272 | D-W 统计量 | 1.983685 |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两国资本和金融账户的结构不同,从附表3我们看到中国1982-2003年吸收的外商直 接投资(FDI)甚至超过了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也就是说中国的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主要是通过FDI积累的,而同期印度吸收的FDI仅占资本和金融账户的 17%左右。FDI不仅是资本和金融账户的直接组成部分,而且它还通过其进出口活动影响该国的经常账户,从两方面影响外汇储备来源(王国林,2001), 因此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的FDI比重越大,其与外汇储备变动相关性越大。由于印度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主要来自证券投资和其它投资,特别是其它长期投资,大部 分没有形成外汇储备,因而导致了上述差异。
三、外汇储备使用比较
由于中印两国外汇储备具体用途没有披露,我们只能间接推测,目前美国财政部的外国人在美投资的统计数据比较全面具 体,因此我们通过其公布的数据来比较分析两国外汇储备在美国市场的使用情况。需要说明的是,美国财政部公布的中印投资美国证券的数据,包括来自两国的所有 投资者,不仅仅指外汇储备投资,考虑到其仅指证券资产,没有包括存款数据,两项部分抵消,因此我们可以近似用美国财政部公布的中印投资美元证券的数据替代 两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随着两国的商业银行、跨国公司或个人在美投资增多,这一指标会夸大美元资产在其外汇储备中的比例。
我们根据中印两国投资者在美国购买和出售美元证券的交易金额计算出每年的净购买金额,将其除以同年的外汇储备净增加 额,得出了美元资产占外汇储备的比重(见附表4),其中的美元证券包括可交易的美国政府债券、美国政府经营公司或联邦机构发行的债券、美国公司或其它债 券、美国公司股票以及外国在美国发行的债券与股票。
数据显示:22年间,中国共在美国净买入2728.91亿美元资产,除了1986、1987和1989三年为净卖出 外,其余年份一直都是净买入;而印度恰好与中国相反,净卖出11.8亿美元资产,净买入和净卖出的年份都是11年。这样就导致中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越 来越多,净购美元资产占新增外汇储备比重高达68.49%,印度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却有所下降,反映其在国际储备管理中实行的多元化理念同样适用于外汇 储备,旗鼓相当的净买入和净卖出年份又说明了其在外汇储备管理中坚持中短期操作的灵活原则。
表3 中国净购美元资产与新增外汇储备关系回归结果
| 因变量 | 自变量 | 系数 | 标准差 | t-统计量 | 显著性 |
| 中国净购美元资产 | 常数项 | 1182.274 | 2583.396 | 0.457643 | 0.6521 |
| 外汇储备变动 | 0.619575 | 0.074904 | 8.271605 | 0.0000 |
| 可决系数 | 0.773805 | F-统计量 | 68.41945 |
| 调整后的可决系数 | 0.762496 | D-W 统计量 | 1.258245 |
表4 印度净购美元资产与新增外汇储备关系回归结果
| 因变量 | 自变量 | 系数 | 标准差 | t-统计量 | 显著性 |
| 印度净购美元资产 | 常数项 | 12.69610 | 130.3585 | 0.097394 | 0.9234 |
| 外汇储备变动 | -0.015549 | 0.014863 | -1.046154 | 0.3080 |
| 可决系数 | 0.051883 | F-统计量 | 1.094438 |
| 调整后的可决系数 | 0.004477 | D-W 统计量 | 1.118530 |
表3的回归结果验证了中国外汇储备变动与美元资产变化确实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性,每增加1美元外汇储备,中国将购买0.619575美元资产,也就是说中国外汇储备中60%以上是美元资产。表4则表明印度的外汇储备变动与美元资产变化存在着负相关性,而且还不明确。
附表5和附表6明细项目进一步揭示,可交易的美国政府债券是中印外汇储备投资的首选,其次是美国政府经营公司或联邦 机构发行的债券和美国公司或其他债券,对于外国在美国发行的股票两国都是净卖出,而对美国公司股票和外国在美国发行的债券则有不同认识,中国开始净买入, 印度则是净卖出。
四、外汇储备与名义汇率比较
尽管实行的都是浮动汇率,但中印两国外汇储备与汇率之间关系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我们利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法对人民币 和卢比对美元的年平均汇率的变化率与各自国家的外汇储备增长率进行检验,发现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外汇储备变化影响不大,倒是我国外汇储备变化对人民币汇 率存在一定影响,但如果利用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名义汇率或实际有效汇率指数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则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许承明,2003);而印度卢比汇率波 动与其外汇储备变化存在比较明显的互相影响(见表5)。
表5 中印外汇储备与汇率因果分析
| 原假设 | F-统计量 | 显著性 |
| 人民币汇率波动不会格兰杰引起外汇储备变化 | 0.85891 | 0.44344 |
| 外汇储备变化不会格兰杰引起人民币汇率波动 | 1.50440 | 0.25383 |
| 卢比汇率波动不会格兰杰引起外汇储备变化 | 2.39472 | 0.12515 |
| 外汇储备变化不会格兰杰引起卢比汇率波动 | 2.72869 | 0.09757 |
图2 人民币与卢比汇率走势
这主要是由于2005年7月21日之前我国人民币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为了履行央行职责,我们 采取了保持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的汇率政策,导致我国人民币汇率近似于固定汇率,因此汇率与外汇储备因果关系不明显。而印度的卢比汇率则基本受市场支配,由 于印度经常账户很长时间为逆差,存在贬值的压力,以消除外部失衡,因此从1982年以来印度卢比不断在贬值(见图2)。
五、结论
通过中印外汇储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几点结论:
1.两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趋势很相似,中国由于改革较早,增长较快,规模较大,印度近年来则有奋起直追之势。
2.两国外汇储备的来源存在着明显差异,中国的资本和金融账户对外汇储备增加影响较大,印度则为经常账户。
3.两国外汇储备的使用也各有特色,中国主要集中并长期投资于美国市场,印度则在美国市场上有所收缩,且进出频繁,体现了分散投资和灵活操作的风格。
4.两国外汇储备的变化与汇率波动存在着不同的作用机制,二者在中国的相互作用不太明显,而在印度则较为显著。
当然,由于篇幅所限,中印外汇储备比较分析还有些内容需要深入展开,比如两国国际贸易、金融市场、货币供应和经济增 长等对外汇储备积累的影响,以及为何印度能够在外汇储备较低的情况下经常账户多年保持逆差,为何印度的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较大却很少转化为外汇储备,印度 不断在美国卖出美元资产对外汇储备增长有何影响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印度经济快速增长,人们越来越关注这个神秘的国度,中国龙和印度象成为人们经常比较的对 象,基于此,本文先以外汇储备为砖,期待同仁们能够对中印经济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