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229 1
2009-03-23
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在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很多投资者因为短期获利而陷入心理狂欢,并且得出两个结论:实体经济就要好转,资本市场马上就要走出低迷。

    这两个结论都缺乏依据。

由于全球主要央行开动印钞机,经济有望走出紧缩。但因此像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一样乐观,预期美国经济下半年将复苏,实在是替美国政府立言,属于头脑不清。

伯南克认为不会出现滞胀,理由是大宗商品价格平稳,这只是暂时现象,如果美联储不加克制继续印钞,大宗商品价格就能涨到天上去。

    美联储直接购买债券说明全球对于货币政策的依赖已经到疯狂的地步,日本、英国、瑞士央行全都开动了印钞机,人们相信,只要有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就能解决所有的经济紧缩难题,只有一个泡沫才能解决泡沫崩溃的痛苦。

    但是,人为控制不会让我们走出经济周期,只是让经济周期换一种方法表现,那就是从紧缩周期走向滞胀周期。

货币政策不是经济的发动机,而是经济鸦片,经济要走出谷底,最终靠的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全球央行虽然突破常规购债印钞,但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拿得出提振经济效率的办法,多数国家面对泥潭中的实体经济领域一筹莫展。

市场越来越害怕滞胀。今年2月,“滞胀”这个词在美国各大报纸和通讯社的稿子中出现了562次,远高于去年同期的12次。衡量滞胀的一个非正式指标是“痛苦指数”,它代表着过去12个月来的失业率和通胀率之和。

政府投资固然可以缓解GDP急速下行的问题,但无法消化庞大的失业人群,也无法代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改进管理。如果拥有货币主导权的国家实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企业的生产效率、市场占有率无法提高,无法冲销美联储多印的钱,只可能有一种结果,拥有货币主导权的国家重演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幕,陷入十年滞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3-23 15:45:00
[em0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